2、学习会上忘乎所以,敢为“董存瑞”的扮演者叫屈
的扮演者的错误言行的批判。”
他的话音刚落,下面便是一片附和声,这个说,“不错,读读这篇,咱们也受受教育。”那个说,“全是针对青年人的,我看适合咱们学习。”……
石国栋知道,大家的热情,十之八九是青年人的好奇心起了作用。老实说,他也感到奇怪,董存瑞这部电影刚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为什么刚上映了一年多就无有声息了?原来是扮演者出了问题。但这种场合是否适宜学习这样的文章,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的迟疑,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时有人大声说道:“石组长,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能有什么问题?给大家读读吧!”听得出来,那口气里含有轻蔑他的意思。说这话的是宋辉,和范建国一批来的大学生。
石国栋无奈地笑了笑说:“那就请拿报纸的那位同学念一下吧。”
屋里又重新静了下来。霍希古似乎受到了气氛的鼓舞,他读报时的语气如同是广播员在读一篇重要的社论。留着小平头的霍希古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看他那张脸便知是个性格外向,好说好动的人。在他的那张脸上难以找到忧愁,更看不出倒霉相,他心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没心,没肺”。霍希古在建工学院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多才多艺,能玩好几种乐器,学院里每次有文艺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节目。他的外语很好,考大学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外语学院,想当外交家的,但因他出身资本家,成份高,只能进了建工学院。整风时,他没给任何人写过大字报,用他的话说是懒得动这种脑筋。但往往在看大字报时,他一旦觉得上面的观点正确,就会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同意其观点。整风期间,他的名字总共这么在大字报上出现过五六次,最后是大字报的原作者有两位被打成了右派,他也跟着“粘光”成了右派。他自封为“签名右派。”
阴阳顿挫,霍希古将那篇批判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貌,仿佛文章的作者就是他自己。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1956年的春天,电影董存瑞刚放映的时候,张良同志在几篇文章和几次讲话里都说,他的演出还有许多缺点,影片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由于董存瑞同志的高贵品质和英雄行为本身太感人了;如果说他自己还能多少表现了一点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的思想感情,那就是由于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向董存瑞学习的结果。应该说,对于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政治上和业务上都还十分幼稚的青年演员来说,这个估价是合乎实际的。但是,可惜得很,他的话并不完全是出自真心,实际上他是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在报刊上陆续刊载许多表扬鼓励的文章,各学校团体争相邀请讲演联欢,许多青年不断地来信赞扬以后,他更冲昏头脑,俨然以名演员自居,甚至把自己和董存瑞相提并论,仿佛自己也就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于是,他开始目空一切起来。但是,骄傲使人落后。一年多来,张良一方面钻进 了个人名利的小圈子,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又以名演员,专家自封,对党的文艺事业和周围事物不满,并且开始不相信党和不听党的话。这样,在去年反右派斗争的时候,他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表现就暴露出来了。”
文章读到例举批判对象的一些具体表现时,屋里开始出现窃窃私语的议论声。霍希古也似乎受到了影响,放慢了读报的节奏,但语气依然非常投入,已渐渐流露出故意做作的样来:
“……在电影董存瑞上演以后,许多青年给张良写信来,其中有鼓励的,也有过份的颂扬。那些日子,张良的头脑完全昏了,整天沉湎在那些大量的‘赞美诗’里,并且每信必回。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当个别青年同志对他每天能收到这样多的来信表示羡慕时,张良却总是炫耀地说:‘这还算多,比前两天少多了!’看,这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