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十九章 麻辣烫
那岂不是暴富?

    草原的毛皮多得用不完,如果能够用毛皮轻易换取中原物资,那谁还会动不动就打仗?啧啧啧,这次回去之后,一定要再来几次。对了,大贺氏那边似乎也有物资堆积,不如,嘿嘿低价买来!

    船老大计算之时,灾民们都用工钱粮换了衣物,总算暖和了不少。可还有一个问题,晚上没有火,睡得不安啊。

    这时,就要第二个好消息了。

    这个消息,是徐清在城墙上发呆的时候发觉的。

    “铛铛……”

    一个商队的铃声传来,徐清习惯性的看了看,这一次,徐清却没能一眼看出来那商队运的东西。不过,看那商旗,却是正牌的沧州商会商旗。

    到了城门口,车队里一辆车微微侧了一下,抖漏了一些东西,徐清才知道这商队来自哪里。

    煤!

    上次马尼德出商的时候,徐清托他在山西买下一堆煤,也就是唐朝的石炭,送到沧州来。当时徐清还没想好那石炭做什么,炼钢还是做燃料,只是下意识觉得煤这种东西十分重要十分有用。于是就让马尼德带了,而徐清也把这件事抛之脑后许多了,没想到今送了过来。

    这真是雪中送炭,虽然还没有下雪,但对于沧州来,不喾为一场及时雨。灾民们终于能够能生火保暖了。

    有人问,山里那么多树木,为何不砍来用就是,古代保护森林没那么重要。

    徐清本来也这么想,后来才知道山里的树木太湿,砍回来不晒几就烧不得。山上稍微干一点的柴,都被本地的村民收拾回去了,连落叶都被扫得一干二净。过冬嘛,最不能少的就是火和食物。

    二百车煤炭送了过来,一车四百斤,八万斤煤,也就是四十吨。徐清想把这些煤炭做成蜂窝煤,还要掺黄土,掺牛粪混在一起,少也能做出来十万藕蜂窝煤。

    若给灾民平分,每个人就只有两藕,按户口发,那就有十二藕。灾民们十户一保,蜂窝煤也可以按保发放,可以只发八十藕,反正灾民们是挤在一起住的,也挤在一起取暖。

    此时,最先选出来的的那些“技术人员”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打藕煤用的器械,徐清稍一提示,他们就能快速制作出来。

    连夜赶制,第二,第一批煤就下发到了灾民手中,暂时每保四十藕,不够再发。灾民领取蜂窝煤的时候,都得到了嘱咐,一定要开了窗才能烧煤取暖。

    一晃过去八九,六十的期限近在眼前,灾民们发了二次蜂窝煤。这个时候的灾民们已经开始想念家乡了。而且,他们手里都有了粮,有了衣物,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制作出来工具,锄头柴刀什么的都有,回了乡,也能够过活。

    不过,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灾民希望在这里再干十几活,反正有的吃有的住,还有钱赚,不如开春再回去。

    可官府是不能再出钱了的,于是徐清下令各里长,已经改造好了的田地全部登记造册。如果还想继续改造的,也可以自行雇佣灾民,但一定不能强迫他们,要你情我愿,而且要工钱恰当。

    一部分灾民挑起行李,合起伙回乡起来。让他们可喜的是,来的时候空着手,走的时候却还要挑着行李。

    沧州边界,数千回乡的灾民在那里聚集,他们四面而来,却同时在这边界之处留了下来。

    前头就有一块写着“沧州”的石碑,也就是再往前一步,就除了沧州地界,这群人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不为别的,他们要在这里建造一个纪念品,纪念这六十来沧州百姓为他们做的。而纪念方式并没有什么推陈出新——徐刺史神像。

    而且这神像,和沧州城里那些徐刺史庙差不多,大腹便便,胡子长长,下巴多多,面相猥琐。当然,面色猥琐是徐清看过之后发出来的结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唐朝地主爷简介 >唐朝地主爷目录 > 第九十九章 麻辣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