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6章 良机
面,刘晔提议张仁从夷州抽调一批劳力去泉州进行沿海新城的建设工作。正好甄诚与甘宁归还夷州时带回来近万的青壮劳力,短时间之内还不能完全安置好,张仁索性就大笔一挥,调拨六千人给刘晔,等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让刘晔顺便带去泉州。不过张仁也明明白白的告诉刘晔,要刘晔善待这些人,并且发下明令榜文,告诉这些新来的人,只要好好干在夷、泉两州就会有好日子过。榜文发下之后新来的移民显得很安静,对他们来能吃饱肚子,好好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累一点都不要紧。再者夷州生活富足的事他们都早有耳闻,在夷州住了几之后又确切的感受到了夷州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早期来夷州定居的移民在这里面发挥了不的影响作用。
农业、工业等方面没什么大的变化,张仁现在的目标是定在稳中求涨上,这些事有郭亦、邓艾、朱平他们在,不用费太多的心。
军事方面的变化比较大。这次甄诚从北方带回来的四千多原袁尚军俘虏,张仁授意郭弈去挑选两千左右愿意在夷州当兵的人出来,另外再在泉、夷州本土招幕一批新兵,打算把夷州的军队扩充到两万左右,其中张军一万二千,水军八千。而泉州本城扩充到两万,泉北山寨五千,新城建好后常驻五千,也就是两州的总兵力先订在五万的标准上。经过初步的计算,这是泉、夷两州目前能负载的兵力极限,再多的话只怕就要伤到两州原有的经济能力。
除去这些,张仁还要求甘宁与凌远的工作互换一下,也就是甘宁暂不出海远航,留在夷州训练水军,而下一次的远航由凌远带队出发。甘宁现在是夷州海军总司令,与海军之间需要磨合,这可能要用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凌远的话虽然泉州一役独自领兵出征,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战经验与历练,派他出去远航会是历练他的一个好办法。
当然,凌远出海的目的张仁也交待得很清楚,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去掠夺人口回来!这时的夷、泉两州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十万(ps:请愿谅的yy过度吧),达到了张仁当初保证汉族人口基数的标准,那么下一步就该单纯的用掠夺人口的方法来增加劳动力。最初的目标是订在与夷州较近的东南亚群岛,像前面甘宁提及的土伦地区有自己的政权与军队,那么就采用和平一点的方法,买当地的奴隶人口回来。而其他的地区,张仁很干脆的扔下了一个字——抢!
实话实,张仁并不喜欢奴隶制,自然不会对抢回来的人口极尽剥削。那么去这时很落后的地方抢人口回来不定对那些落后的土著来反而是件好事,至少张仁还能让他们吃饱住好。当然这也过于理想化了一些,不过从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来看,只会产生所谓的阶级差观念,像什么种族歧视应该不太可能发生。这或许就是东西方文化上的一种极大差异吧?扯远了,打住!
因为甘宁与凌远的工作互换,刘晔在一旁提议甘宁与凌远把各自身边的副手也对换一下,有一个熟悉本身工作的副手在,对二人换位后尽快上手,减短磨合时间大有帮助。这话听着是很在理,张仁心里却清楚这是刘晔有意而为之,意在间接的削减甘宁与凌远对直属部下的控制能力。只是看见甘宁与凌远都欣然应允,张仁也不好破他或是表示反对。必竟站在刘晔的角度上来,这确实是在为张仁好,所谓的御人之道,张仁还差了很多。
凌远的副手姓蔡名沾,表字子霖,竟然就是荆襄蔡瑁的族人,从血亲关系上来还是蔡瑁的侄子。只是因为当年蔡沾之父因为才华出众,隐约间威胁到了蔡瑁继任蔡氏宗主的关系,被蔡瑁设计陷害而被逐出了氏族,被迫离开荆襄到江东求生,最后郁郁而终。蔡沾年幼时与凌远曾是好友,后来为求生计投奔到柴桑张氏的船厂做工,因为从就受到其父良好的教育,加之本身也聪明能干,很快就成为了一流的技术工匠并被转送到夷州。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