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5章 解释
一代的野心家而已。另一方面,变了味的儒家思想在百年、千年的流传与毒害之下,竟然令华夏民族的血性一点一点的消磨掉,基本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有口安稳饭吃就无所谓了的大众心态。这对那些君王们来是件好事,因为他们只要施上一点仁政,让百姓们能吃饱就可以下太平,但对于一个民族来却绝对不是!
君王们只要自己的统治太平就行,容不下挑战自身权威的事,也正因此每个朝代都把有愚民作用的变味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其他可以带动社会发展的各类学受到极大的打压。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士农工商”,作为封建统治助手的“士”被排在了各类职业的最前面。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渐渐的使华夏民族本身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如果外无强敌,国家内部又政治清明的话固然可行,但可惜的是中国外围从来就不缺强敌,内部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清明过。晋末的五胡乱华,唐后的五代十国,宋后的元朝取代,明后的满清统治,无一不是这种剧毒思想最终带来的苦果。而可笑又可叹的是,每一个汉人的朝代在内部出现“绝对的腐败”之后就会被外族鱼肉甚至是统治一次。不要满清不属于汉人的王朝,当时如果不是欧洲列强们的出现并影响到国人思想,诂计最后也会是再出现一次汉人王朝的事。
以上就是张仁对时局的理解,所以他就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当时的思想观念。汉时的士家大族观念之重,对其他学已经是打压极甚。特别是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并对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影响的工业与商业,放在了四业的最后。殊不知一个国家想真正的繁荣昌盛,工商两业是断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张仁选择的做法是先取夷州、珠崖安身,并在那里建起一个工商业中心,然后利用自己与各个诸候的大规模交易使各方诸候逐步认识到重视科技与商业能够带来的莫大好处。再进一步,假如他能够做得顺利,就可以引导这些诸候慢慢的把眼光放到汉时的疆域之外,而不必去对中原本土你争我夺,那样只会对中原带来更大的破坏。
而这里也有一个令张仁很无奈的地方,就是他如果想达成这一步,就必须让三国鼎立的情况出现。如前面所言,按张仁的诂计曹、刘、孙这三家无论哪一家统一,为了谋求自身的安稳统治马上便会采取刘邦独尊儒家的那一套来愚民,同时也会对其他的学进行打压。一但如此,张仁想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事就做不下去,唯有借助三家之间的战争才能保证三家对科技、商业能够带来的国力不敢轻视。
具体点,工业关系在当时关系到科技的进步,张仁能够利用自己所知的机械知识直接制造出优良的兵器贩卖,那么三家在军队战斗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武器装备就很可能是关系到最终取胜的一个关键。远了不,蜀汉后期诸葛亮统领的士卒从来不超过八万,而且基本上都是以步卒为主,但硬是能在野战中把有着绝对骑兵优势的曹魏打得不敢正面交锋,其中诸葛亮对武器装备的改良功不可没。反之,马钧曾改良投石车并想建议因家大量制造,但却被几个认死理的腐儒给拒绝了。这不能不是当时思想观念对科技的一种阻碍。
经济上,张仁是想把向外扩张掠夺,并再建立起相应的商道这种比较狠毒但确实有效的方法间接的让三家诸候接受下来。欧州的殖民地时期,各个国家无一不在这样做,狠毒是狠毒,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为欧州诸国的强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财富。或许这些诸候是做不到那么狠,但只要以稍微和睦一点的经商方法也一样能给本国提供充足的资源与财富。
曹操的北面是大草原,北平以北的黑龙江这些土地也还没有开发出来,如果能让曹操把眼光放到这些地方,一但开发成形曹操自身的农业不用,山西的煤、东北的油田都会是足以影响到后世的资源。再往东一点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