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聊聊中国流行音乐的水平(未完)
编曲的重视和而今相比,几近于无。综合质量参差不齐,富于创作激情而没有成型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歌手,具有代表意义的,粗略可以几个。

    金嗓周璇

    银嗓姚莉

    京腔白虹

    秋水龚秋霞

    “华籍日人”李香兰

    低音白光

    鼻音吴莺音

    (貌似都是女的,这和时代审美也许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新篇章。

    这个新,不仅是技巧与风格,更是精气神。

    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中国的全国性的范围下的万众一心,在世界上史无前例。这种时代风气很容易凝练出高质量的传世之作,但对于风格多样性的发展,却不一定是好的。

    另外,民国时代发展的那批优秀音乐人,有很大一批在新中国继续发挥着。也许是常识,也许是科普,0世纪、4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歌影业,是**渗透非常成功的,当时的很多明星都是**地下党员,一边艺术创作,一边干着提脑袋的事情。虽然,受苏联**一度短暂实行的ggq的政策以及共产国际的一些作风的不良影响,在私生活上不少人丰富非常,甚至朝秦暮楚。(著名的有金山这样的扛把子,李云鹤这样的名人也在其中)

    好吧,题外话到此为止。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在技术水平上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底蕴,技术上有一定的发展,精神面貌上有极大的改变。

    《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敖包相会》《九九艳阳》《马儿啊,你慢些走》《翻身农奴把歌唱》《我是一个兵》《绣红旗》等等。

    这个时代能够流传到今日的作品,质量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高峰,歌词深刻,旋律普遍大巧不工或者反璞归真,演唱风格偏然,单纯在音乐上的编曲依然重视不足,风格多样性是短板。主要是将民族传承元素、外国先进技术、时代情怀相结合而创作。

    1966年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就不得太细了。

    以李云鹤为“艺术总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风格多样性进一步收缩,但真实历史上离“八个样板戏”的夸张法,还是挺远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和前一个时代相比,谈不上什么突破。不过,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这个时代为未来中国民歌和戏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度娘一下这个时代的《歌唱祖国》,算是历代至燃版。

    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

    直到杨弦在郭兰英的《我的祖国》的影响下创作了《中国现代民歌集》,台湾那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直到温拿乐队和许冠杰的出现,香港那边才有了能称为粤语流行音乐的作品。

    时代的开拓者往往并非集大成者,或者,一个时代因一个才而开创,一个时代因一群才而兴盛,又或者,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圈里,并没有出现李白苏轼那样的才中的才。

    也许会戳中某些人的柔软逆鳞,但不得不,无论是杨弦还是温拿乐队,甚至更强一些的许冠杰,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港台作品,和民国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有着类似的特征——创作发乎于情,技术上没有深厚的底蕴而更多在探索,风格上丰富多样,综合质量参差不齐,少有传世之作。

    这里多一句,很多人在谈论流行音乐的时候,往往把港台音乐杂糅在一起,然后一并和大陆流行音乐比较,这是智商有硬伤的做法。香港流行音乐和台湾流行音乐,发起人不同,创作目的不同,思想脉络不同,只能相互比较,不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漫步歌神路简介 >漫步歌神路目录 > 聊聊中国流行音乐的水平(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