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议节论俗以摆年谱 烹茶谈扇如数家珍
,看看风景,难道不吃不喝就不许来吗?”店家见他有点“杠头”,扫了他一眼,下楼去了。
老先生看了一会儿景色,来到王金亭面前,从怀里摸索出一个油乎乎的布包,摊在桌上,打开一瞧,是一种植物。张三不懂这植物的名称,王金亭却道:“这是宜兴百合,享有太湖之参的美称,是主治痨病咳血、虚烦惊悸等病症的食品。”
老先生拉过一条木凳坐下,说道:“我想用这宜兴百合换几杯茶喝。”张三见这老先生行动诡密,有点警觉起来,他用脚踢踢王金亭,示意王金亭注意。可是王金亭仿佛没有理会,笑着对那老先生道:“不用客气,宜兴百合还是请老先生收好,要喝茶尽管喝好了。”那老先生也不客气,抄过茶壶,站了起来,举在空中,那茶壶离茶杯有四尺多远,茶水的水柱从茶壶中涓涓而出,都倒在杯内,滴水未洒。张三暗自思忖:这老先生有来头,我也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张三抄起茶壶,往空中一抛,茶壶翻了几个个儿,又平稳地落于桌上,滴水未洒。那老先生看了,微微冷笑,把大蒲扇解下来,一挥扇,那茶壶又落在蒲扇之上。顺势又一搧,王金亭和张三面前的茶杯已盈盈欲溢。张三笑着笑着打开茶壶的壶盖,用一个手指头顶着自己面前的那只茶杯,走到厅柱前,迅疾地爬到顶壁上,然后一歪茶杯,茶杯里的茶水又倒回茶壶里,滴水未洒。旁边几个桌上的游客看得目瞪口呆,有的鼓掌叫好。
老先生冷笑一声,问王金亭:“这位老相公,我考你一考,我国扇子起于何时?”王金亭道:“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上讲,羽扇之制,起于殷世高宗时,恐怕在我国殷代就出现扇子。最早的扇子,主要是用来障面的。《宋史》上记载,古代帝王侍臣执扇用以障尘蔽日,侍臣立于帝王两侧,渐渐成为一种威仪。起初,障面只作帝王专用,后来传到民间,改做短柄,但主要还是用来障面,尤其是年轻女子用以遮羞。唐代诗人王建有这样的诗句:‘团扇,团扇,美人用来遮面。’”
老先生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王金亭又说下去:“最早的扇子都是用羽毛的制成的,又称羽扇,以后出现了竹扇、葵扇、骨扇、纸扇、蒲扇;就形质讲,有纨扇、折扇等。我国汉代纨扇开始兴盛,纨扇多为圆形,又称团扇。这团扇是用丝织的绢素制成。当时有一首《怨歌行》说:‘新裂齐纨素,皎皎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说明纨扇已很流行而且制作精致。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又出现了纸面团扇。”
老先生问:“那折扇呢?”
王金亭答:“折扇古时又称聚头扇、聚骨扇、撒扇。折叠扇子起源于高丽国,南北朝传入我国,明清折扇大兴。以扇骨而言,多为竹制,但也有用红木、紫檀、檀香木、乌木或象牙等材料制成。有些扇骨上还刻着字画。扇面有用毛、绢帛和纸制作,也有芭蕉叶、麦秆、竹蔑、蒲葵等制作的,象先生的这柄扇子就是用蒲葵制成的。”
“是吗?”老先生眯缝着眼睛,把大蒲扇递过来,说道:“你说的可不对,你摸摸这扇面……”王金亭没容多想,伸手一摸,只觉冰凉,这时,只听“嗖”的一声,一支飞镖疾射下来,射在扇上,却没有穿透,反而落在地下。老先生将扇子一收,‘嘿嘿’冷笑两声,走到窗前,将身子一缩,从窗口跃下去。
张三惊叫一声:“铁扇子洞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