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15节
一名女生告诉休尔特女士,枪杀案发生前不久,某次,她在学校的楼道里和埃里克聊了几句,“刚说完,一个有名的小恶棍走过来,猛地将她推撞到衣帽柜上,并骂她‘贱货’。”瑞琪娜·休尔特写道,“当时有很多学生在场,但是没有老师。该女生后来也没有向校方报告此事。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别人都告诉她:‘没用的,学校不敢把他怎么样。’指那个运动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那些反映情况的孩子们说,校园暴力案件时有发生,人们不能只是坐在那里高谈阔论,把事情简单地归结为“两个与众不同的小混蛋突发奇想”,或指手画脚地批评“电子游戏和流行音乐把我们的孩子们教坏了”。

    不难想象,美国各地的其他校园里还有不少像埃里克和狄伦一样的孩子,他们身边每天发生着的不公平正在缓慢地、不易察觉地将他们驱使到同样的道路,同样的终点。

    在“科伦拜校园枪杀案”前后——

    1996年2月2日,星期五,华盛顿州摩斯湖市:

    14岁的巴利·路凯地在代数课堂上开枪打死老师和两名同学,另一位同学受伤。

    1997年2月19日,星期三,阿拉斯加州贝丝市:

    16岁学生伊万·蓝塞在校园里开枪打死校长和一名学生,另有两人受伤。

    1997年10月1日,星期三,密西西比州珍珠市:

    16岁的卢可·伍丹先在家里杀死了他的母亲,继而在学校开枪。9名学生中弹,两死七伤。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美国8大奇案简介 >美国8大奇案目录 > 第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