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那些无解的、没有意义的方程式便称为荒谬方程式。
(a+b)(a?b)=a2?b2+1
三月二十三日 星期三 至 三月二十四日 灌足节 星期四
布隆维斯特拿起红笔,在达格手稿的空白处画一个问号,问号底下的点还特地画成圆圈,并写上「注记」二字。他希望这里能注明来源。这天是星期三,前夕,复活节这一星期,杂志社几乎可以说处於停工状态。莫妮卡出国去了,罗塔和丈夫到山上度假,柯特兹进办公室接了几小时电话,但布隆维斯特叫他回家,反正没有人会打电话来,就算有也还有他在。柯特兹开心地笑着离开,准备去和新女友约会。
达格没有来。布隆维斯特一个人坐在办公室,认真地阅读他的稿子。此书约有十二个章节,共两百八十八页,达格已经交出其中九章的完稿,而布隆维斯特也已一字不漏地看过,交还时还在列印稿上加注请他说明或建议他重写的部分。
达格是个能写的作家,布隆维斯特的修改多半只局限於旁注。文稿在他桌上不断叠高的这几个星期以来,他们意见相左之处只有一个段落,布隆维斯特想要删除,达格则拼了命想保留。最後是达格成功了。
总之,《千禧年》有一本很出色的书即将付梓,而且无疑会登上头版造成轰动。达格毫不留情地揭发买春客,从他叙事的方式看,谁都能立刻明白体制本身出了问题。在这一部分,他同时展现了作家与社会哲学家的才能。他的调查研究构成此书的主体,这样的新闻作品理应列入濒临绝种的名单。
布隆维斯特发现达格是个严格的记者,几乎毫无处理不周之处。有太多社会新闻报导总是措辞严厉,让整篇报导变成自以为是的垃圾文章,但他没有这麽做。他的书不只是揭发丑闻,更是宣战。布隆维斯特暗自一笑。达格小他十五岁,但他却在他身上看见自己当初挑战那些二流财经记者、汇集出一本引发争议的书时的热忱。至今仍有几家报社的新闻编辑群尚未原谅他。
达格这本书的问题在於必须做到滴水不漏。一个记者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若非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是不会出版的。目前,达格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把握,除了有几个弱点需要再进一步补充,还有一两个主张没有提出适当的证明。
下午五点半,布隆维斯特打开办公桌抽屉拿出一根烟。爱莉卡已宣布办公室内全面禁烟,但此时只有他一人,这个周末也不会有人进办公室。他又工作了四十分钟後,才将他刚刚编辑过的章节整理好,放在爱莉卡的收文盘中让她校读。达格答应过第二天上午会用电子邮件,将剩余三章的完稿寄出,那麽布隆维斯特便能利用周末看稿。他们预定在复活节过後的星期四举行主管会议,批准该书与杂志文章的最後版式。接下来便只剩美术设计,这只需克里斯特一人去伤脑筋,然後就能送印刷厂了。布隆维斯特并未请不同的印刷厂出价竞标,这项工作将委托摩根戈瓦的哈维格·雷克兰。他那本关於温纳斯壮事件的书便是交由他们印刷,价格好得不得了,服务也是一流。布隆维斯特看看时钟,决定再犒赏自己一根烟。他坐在窗边,俯视约特路,一面用舌头舔着嘴唇内侧的伤口,已经开始癒合了。他已经自问不下一千次:星期日凌晨在莎兰德住处外面,究竟发生了什麽事?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莎兰德还活着,而且回到斯德哥尔摩了。
自那时起,他天天试着与她联系,或是发电子邮件到她一年多前使用的邮箱,或是到伦达路来来回回地走。但他开始感到绝望。现在门牌上的名字是「莎兰德-吴」。选举人名册中姓吴的共有两百三十人,其中约有一百四十人住在斯德哥尔摩市区或近郊,却没有人住在伦达路。布隆维斯特不知道她是否有了男友,或是将公寓出租。敲门也无人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