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三章 前往金陵
惟宁感慨道:“非也,非也,一条长江不知养育了多少生灵,来我们荆州也是得了长江绕城而过的便利呐。”

    见他生出一副悲悯人的情怀,宁修打趣道:“看这样子若是刘兄将来授个河道水利官,那便好了。”

    “咳咳。”刘惟宁苦连连:“这就不必了吧。为兄也是就那么一,可是对河运水利一窍不通啊。”

    宁修笑吟吟道:“做官的不需要事事都懂,自有下面的吏当差办事,他们自然都懂。”

    大明的官治更多是一种统治者表达权威,宣告合法性的方式,其本身既非专业技术人才,又不具备发展成专业技术人才的可能性。换句话他们只是官僚,只是政客。

    但也从没见哪一府,哪一州,哪一县政令民生运转不灵陷入瘫痪的。

    这就多亏了大明的吏员体系。

    吏分两种,一种是在编的吏,一种是不在编的临时工。

    吏才是具备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官老爷们只要点点头,自然有吏帮你跑断腿。

    所以方才宁修笑称刘惟宁根本不需要懂河运水利,是有道理的。

    刘惟宁面色涨得通红,一挥手道:“那也不成,这不是为官正途啊。”

    宁修噗嗤笑出了声。

    “刘兄还是承认了啊,是想要走外放争政绩的路子。”

    被宁修一下点破心思,刘惟宁索性放开了。

    “唉,寒窗苦读这些年,为兄当然是想走外放的路子。外放个几年攒够了资历,我便有机会调任回京,若能在六部谋得个主事的差事,便也知足了。”

    别看主事官品不高,却是很有实权,刘惟宁把目标定为六部主事,野心不啊!

    “其实刘兄未必没有机会直接留在京师的。”

    “直接留京?不存在的。”

    刘惟宁闻言连连摇头。

    “宁贤弟可知京师乃是寸土寸金之地,六部衙门,都察院,九寺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萝卜若不拔掉,新萝卜怎么可能栽上?”

    “事在人为。”

    宁修淡然吐出四个字。

    “现在会试、殿试还没考这些有点早,不过刘兄若是能考得二甲以上,观政时会很有优势。”

    宁修这话倒不是安慰刘惟宁,而是事实如此。

    大明官制,新科进士在登科后要到京师衙门去观政,也就是实习。

    观政之后才能授官也就是分配工作。

    一般年纪轻轻登科的自然很有前途,但除非考中了一甲前三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立即授予翰林修撰、翰林编修等职位,其余的大多要苦熬资历。

    便是被视作储备干部的庶吉士也要在翰林院进修三年,三年散馆之后才能授官。

    其他直接授官的年轻,也多是外放个县令,慢慢熬去吧。

    但像刘惟宁这样三十来岁的中生代人才,却是可能被尤其看重,直接出任京官的。

    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年纪稍长些的阅历足,办事情不会毛手毛脚,出任京官较为合适。

    其二是年纪长的再外放磨砺就没啥仕途前景了,从京官做起还有往上爬的希望。

    吏部文选司在这方面也会有所考量。当然一切都前提是你提的起来,若是考了个什么三甲同进士,也不用麻烦别人了,赶快灰溜溜的准备外放吧。

    在大明京官贵地方官贱是共识,谁要是有机会调为京官,哪怕是平级调动甚至是略微降级,也会激动的哭的稀里哗啦。

    刘惟宁若真有机会直接留任京官,那起点就高了不少,将来未必没有出任六部堂官的可能。

    “借宁贤弟吉言了。”

    刘惟宁拱了拱手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奋斗在晚明简介 >奋斗在晚明目录 > 第二百六十三章 前往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