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样子;他拍拍戈林肩膀时羡慕地耸耸肩,他祝贺比他幸运的人时动作与其他独身汉没有什么不同。这时的希特勒具有一种天真的、几乎是引人同情的魅力。
戈林夫妇陪同希特勒到摆着食品的桌子边,大家都跟着蜂拥到那里。穿着金蓝色制服的仆役排着队进来,安排好金色的桌椅,给客人端食、倒酒,连连鞠躬。空军军官带领帕格和吉阿纳里同一个名叫沃夫?斯多勒的银行家坐在一起。斯多勒象老相识一样招呼这位美国金融家。他是一个细长个子的条顿人,五十多岁,淡茶色头发平贴在头上。他的妻子是个头发已经有点花白的美人,一双清澈的蓝眼睛,象她脖子上、手指上和耳朵上所佩戴的大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正巧维克多?亨利刚刚写了一份关于斯多勒的简短报告,因此他了解很多他的情况。
斯多勒的银行是戈林发财致富的主要渠道。他专门经营获取“objekte”业务。“objckte”这个字是德国商业界的行话,指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犹太人所有的企业。
关于一九三九年奇特的德国,亨利刚刚开始有所了解。当时,他们十分强调掠夺犹太人的合法性,但很少采用公开没收或暴力剥夺的做法,而是从一九三六年起颁布了一整套法律条文,使得犹太人实际上很难做生意,法院月复一月作出的各种裁决,使得他们做生意更加困难。犹太人的企业得不到进出口许可证或原料;他们对铁路和航运的利用也受到限
制。处境越来越困难,最后除了出卖别无他法。购买这种“objekte”的市场便兴隆起来,许多机灵的上层德国人士争先
恐后出高价收购。沃夫?斯多勒采取的手法是,把所有对“objekte”有兴趣的买主都找到一起,联合起来,提出一个非常低的、唯一的收购价格,业主面临的选择是:接受或是破产,别无其他出路。然后斯多勒这伙人把这个企业分成股份。斯多勒通过戈林可以看到秘密警察的案卷,因此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哪一家重要的犹太人企业已经支撑不住了,象那些大家都垂涎的经营钢铁、金属、银行和纺织等的大企业,则由戈林自己全部买下或占有其中较大的股份。斯多勒银行除得一笔佣金外,还在“objekte”中得到他自己的股份。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美国在柏林的广播评论员弗莱德?费林告诉帕格的。他费了不少力气才调查清楚。费林带着愤怒向帕格讲述这些情况,特别是他又不能把这些情况广播出去。德国人说,所有关于德国对犹太人待遇不公平的报道都是盟国花钱指使下所作的宣传。他们还说,颁布关于犹太人的各项法律,其目的不过是要限制这个少数民族,使他们在德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他们应得的部分。
帕格有意地把犹太人问题放在一边,以便集中精力了解军事情况,这是他的任务。除了在专门给犹太人规定的购货时间内,在柏林简直看不见他们。在购货时,他们脸色苍白,忧心忡忡,刚刚挤满商店,一转眼又无影无踪。对犹太人的压迫,表面上并不明显。帕格甚至连一个集中营的外部都没看见过。他曾经注意到长凳上或餐厅里有排犹标语,还看到
一些被吓白了脸忧心忡忡的可怜人从火车或飞机上被拖下来,偶尔也看见过被打破的窗户和破旧的、被烧毁的犹太会堂。有一次他还看到这样一件不幸的事:一个男人在动物园里被三个穿希特勒青年团制服的青年打得头破血流,他的妻子一面哭一面尖声喊叫,两个警察却站在一边哈哈大笑。但是费林所讲的情况是他第一次了解到德国排犹主义的本质。在费林看来,它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掠夺,这虽然令人憎恶,但至少还是可以讲得通的。当沃夫?斯多勒文质彬彬地鞠了一躬、伸出他的手时,帕格感到一阵恶心,当然他还是和他握了手,而且不久还坐在一起吃起来,用摩泽尔葡萄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