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王翦李牧大相持
国之世的强兵尚武之邦,且三胜秦军全是山地战,故赵军将士绝非山东其余五国那般畏秦怯战。井陉山幕府会商完毕,李牧立即部署了赵军防守战法:全军分为四大营垒,相互策应,做坚壁攻防战。

    李牧的四大营垒是:前出井陉关的两翼山岭各驻一营。此两营的军马构成相同:以边军骑士为主力,辅以南下抗秦后归属李牧的腹地赵军之步兵,以为防御屏障。左营由司马尚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右营由大将赵葱统率,边军骑士三万,步兵弓弩手两万。这其中的六万边军骑士,是李牧最为精锐的十万飞骑的主力,此时派为山地防守,形势使然迫不得已也。原因在于,边军骑士善骑善射,山地防御战没有了飞骑驰骋之战场,只能最充分发挥边军骑士善射之长,与步军弓弩营结合为壁垒,将关外两山变成箭雨覆盖的死亡谷。李牧下令军器营,将弓弩长箭大量囤积到两翼山地的石洞,并加紧赶制连发远射的大型弩弓与能够洞穿盾牌云车的大箭。同时,李牧还下令在左右两山各建一座制箭坊,随时赶制并修葺弓箭。各式弓箭之外,李牧又征发当地民力三万人,采伐大树锯作滚木,凿制山石打磨为两种石制兵器——可单人搬动的尖角礌石、可数人合力推动的碾压石磙,于两山囤积尽可能多的巨石圆木。如是不到一月,左右两山构筑成井陉关前两面铁壁,与井陉关形成一个面西张口的铁口袋,只要秦军攻进关前一里之地,便得陷入两山夹击。

    正面井陉关,驻扎李牧亲自率领的混编大军八万。这八万大军中,有李牧边军飞骑四万,有腹地步军四万。李牧将八万人马分作十营依次驻扎,每营八千士卒,营地相隔两里,迭次向后延伸,纵深直达关后开阔地带。李牧对守关十营的军令是:每两营为一个防守轮次,前营作战,后营输送军食兵器并相机策应;三日一轮换,务求士气旺盛精力充盈。赵军的防守器械大多集中于守关十营,关城之上处处机关,关下道边布满路障陷坑以及顺手可用的投掷兵器。较之长平大战的廉颇坚壁,井陉关壁垒更见森严。

    关后开阔地,驻扎辎重营两万兵马并十多万车马民伕。这是赵军的后援命脉,李牧分外上心。长平大战赵军被围于重山谷地,赵军最为要害的错失,便是赵括被白起秦军掐断了粮道。李牧精通战阵,对此惨烈教训自是铭刻心头。目下,郭开赵迁对李牧抗秦不置可否,各郡县根本没有接到向大军输送粮草的命令。也就是说,李牧大军所需要的举国后援,丝毫没有动静,一切都得自己筹划。若不是与庞煖达成了秘密盟约,李牧很可能对这种战外政局有些无所措手足。如今大事两分,李牧心下底定,也不向邯郸庙堂作任何禀报,便派出几路特使赶赴邻近郡县,以大将军令大举征发输送粮草。其时,郭开赵迁也没有明令禁止郡县输送粮草,或者说,郭开赵迁也不敢公然禁运粮草。赵国久经战事,各郡县久有依军令输送粮草的传统,如今一得大将军令立即全力输送,甚或多有民众以县为制组成义工营开赴井陉山。一时间,粮草民力源源不绝聚来。

    当此国乱国难同时俱发的非常之期非常之战,李牧将自己的中军幕府与亲自统率的一万最精锐飞骑,扎在了辎重营与守关十营之间。李牧之所以亲自坐镇后方,一则因为粮草是全军命脉,二则因为关后通道可随时策应庞煖并联络南北诸军。李牧很清楚,只要赵国朝局大势不陷入绝境,井陉山战场不用他亲临也能扛住秦军攻势。目下赵国之要害,与其说在井陉山战场,毋宁说在邯郸庙堂,在赵国本土大势。唯其如此,李牧决意,秦军第一场猛攻他要亲自掌控反击,若赵军防守之法经得起秦军锤打,他便要将重心放到策应庞煖举事上了。

    包围井陉山的第五日,秦军开始了第一次猛攻。

    井陉山之险要,不在井陉关,而在其关下的井陉山通道。后世名士李左车云:“井陉之道,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秦帝国V:铁血文明简介 >大秦帝国V:铁血文明目录 > 第四节 王翦李牧大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