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
    网络的力量在于自由表达。只要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就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网络沟通机制,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2009年11月30日下午,重庆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决定,王鸿举不再担任重庆市市长,提名黄奇帆为重庆市市长候选人。

    但遗憾的是,次日在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大网站上,记者除看到简单报道外,无法找到更为详细的信息,比如官员卸任的原因、去向,等等。

    “按惯例,一般是上级组织部门派人到被任免官员单位宣布任免决定,给前任作个定性评价,最后被任免官员表态,这些程序基本是内部完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我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公众借助网络平台在参政议政方面获得很大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其中官员任免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以往每次零碎的任免信息,都延伸了公众无限的想象和猜测……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组织部门有必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更应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官方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网络沟通平台,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网络丰富官员“评价渠道”

    近年来,从湖北省宜城29岁市长周森锋,到云南省昆明32岁女副市长李茜,再到各种“问题官员”的频繁复出,都在网络上掀起有关质疑官员选拔机制的舆论浪潮。

    “如果说以往公众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另类官员’任免的话,那么随着公众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很多官员的任免,都有可能在网络上成为热议的话题,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李成言认为。

    不可否认,我国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已越来越身不由己地置身于浩瀚的网络监督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使网络监督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手段,成为推动政府作风建设和反腐的一把利器。

    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上网普及率达到25.5%。

    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也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多样途径。比如跟帖、论坛、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即时通信群、移动电话短信等。

    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发达,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对官员的“评价渠道”。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说:“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清楚。政绩要经得起群众、经得起网民的评价。”

    在2009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说,要强化公开监督,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充分运用民意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

    那么,如何使“满意度”规避风险并体现出最大的合理性,还与一系列组合制度如何配套有关。在这艰难而缓慢的实现过程中,网络作为一种畅达民意的渠道,必然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网络监督不仅丰富了官员评价机制的民意含义,还用另一种草根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将‘问题官员’公之于众和优秀人才民主推荐的通道。”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对记者表示。

    网络挑战官员选拔模式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络大大缩短了信息从媒体到受众的时间,在更深远的层面上挑战着社会个体的行为价值,以及整个社会的管理秩序。特别是对官员选拔模式的影响,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

    “网络使公众对官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简介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目录 > 第二十八章 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