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区;六、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七、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野生脊椎动物599种,各种中药材物种856种;中药材种植、养殖品种40多种,中药材保护区36处。因此,黑龙江省具有巨大的生态资源和科技能力,提出将生物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经过10~15年的努力,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力求为中国的生物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强大支撑。2030年左右的哈尔滨“冬奥会”将是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中国向世界展示“东北振新”成就和与世界交流的又一机遇。
个体创业
创业家是创造有效供给的微观主体。创业家的英文词是entrepreneur,也可以把entrepreneur翻译成企业家。但我感到,“创业家”这个翻译更贴切,因为创业意味着承担风险和变革。创业家大多数是企业家,但企业家未必都是创业家。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最早对创业家进行探讨的学者。早在1800年,他就创造了“创业家”这个词。他写道:“创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认为,创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使生产均衡,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熊彼特着重研究个体与经济的互动如何引起经济变化。他强调创业家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给了个人几千年都没有的机遇。就个体而言,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所世界最大的学校,十几亿人民从实干中学习,迅速唤起了创业的激情。中国人的商业才干在过去30年里得到了培养,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变革,从农村向城市,从沿海向内地迅速地展开。人们的创业激情和活力终于挣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与桎梏,茁壮成长起来。从1989年起,民营企业在国家工商管理局统计中单列为“私营企业”课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为“私营企业就业数”。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1997年民营企业数为96.1万家,2006年达497万家,2008年接近700万家。由于没有很合适的定量工具,我用人均民营企业数构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创业指数”。中国人均民营企业数量从1990年的近乎为零,增长到2008年的0.0045,年增长幅度高达25%,远远高于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了中国创业精神的觉醒。从图3-12中可以看出,1990~2008年,该指数呈现爆炸性增长,在近20年里,翻了50倍。
个人创业已经形成大潮。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异常火暴,反映了创业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民营经济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图3-13表明,中国民营经济1990~2008年期间,创造了近9000万个就业机会。这个庞大的就业创造不仅为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找到出路,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截至2008年年底,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0%以上,上缴税收占50%以上,提供就业机会占75%以上。在从事跨国投资和贸易的2万多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民营企业正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完成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民营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勇敢地向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
可以看到,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