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83章 柴荣用人
的科举取士制度还是一直都推行的,这一点不仅仅是柴荣,在五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一直战乱,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还是一如既往的举行,中间暂停的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是很连贯的,和唐朝的差别就是规模小,录取的人数少。

    而柴荣对于科举考试也是很重视的,举个例子,据说曾经有一次主考官报上来了十六个进士及第的名额(想一下宋朝的时候动辄上百数百的进士及第名额,十六个人实在是太少了。),让柴荣给勾勾画画点定进士和状元啥的,但是这个时候却冒出来了不少不同意见的声音,说的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有人作弊,考试不公平。

    当时都说科举考试这个好事,也是个好方法,但是很多人对于科举考试也是褒贬不一的,不喜欢科举的人,他们的理由就是科举考试容易作弊。

    所以那时候历朝历代对于科举考试作弊这件事抓的还是很严的,而柴荣作为一个很厉害的皇帝,对于这一点也是抓得很紧的,他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把这十六个人的文章全部拿了过来又看了一下,然后综合考虑百官们的意见,结果最终这十六个人时留下了四个人,算是进士及第,剩下的十二个全部撤了回去,理由就是暂时不合格,希望继续努力,对于相关的人员也做出了严肃处理。

    这一次,展现了柴荣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此后后周的科举制度越来也完善,也越来越受重视,而后来被柴荣撤掉的那十二个人又都考上了进士,也算是一段佳话。而柴荣对于科举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殿前都虞候赵匡胤,所以后来的宋朝对于科举进行了大发展和大改进,最终成为国家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公开人才选拔活动。

    再有一点,就是柴荣自己搞了一个荐官制度,只要是有才,你可以自己搞个毛遂自荐,也能经过其他的大臣推荐也行。

    柴荣可能因为自己出身的原因,对于出身低微的人,经常进行直接选拔,只要柴荣给觉得有才,那就立刻升官,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拔人才,避免了人才的埋没,这的确是一个好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还是有不小的漏洞的,要是一个谨慎的皇帝来搞的话,估计还没啥问题,但是柴荣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皇帝。

    举了例子,当时柴荣为了选拔人才,允许百姓上书言事,这里面就闹了一个笑话,有个叫做赵守徽的人,他属于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眼高手低,读了几本书,觉得自己狠厉害了,于是就走到了卡开封要给柴荣上书,结果柴荣看了赵守徽的折子之后,觉得还不错,最起码语言很朴实(没水平的人,那也只能写出来“朴实”的文字了,让他去堆砌辞藻,他还搞不来呢。)

    于是柴荣就让他当了个官,这一下子热闹了,赵守徽是个什么人物?在家乡臭名昭著,但是却当了官,这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后来赵守徽的父亲和妻子就到官府状告赵守徽,说赵守徽欺骗皇帝,把赵守徽干的一些坏事全部说了出来,柴荣听说后很生气,他也不用查赵守徽到底干了什么坏事,直接就下令把赵守徽撤职滚蛋,被自己的父亲和妻子状告的人会是什么好人?

    最后一点,就是柴荣爱惜人才、培养人才和善于用人,他曾经说过绝对不应为生气暴怒就斩杀人才,虽然从后面来看,他执行的只能说是一般,毕竟性子急躁,一发起怒来,自己都控制不了,但是他毕竟说了这句话,而且还用力去做了。

    举几个例子吧,有个叫做景范的人,他的能力一般,但是品德高尚,后来柴荣也让他做了大官,但是不让他务实,主要就是务虚,发挥它的的长处,让他的品行去感染影响更多的人。

    还有一个叫做张美的人,能力很强,但是品行不太好,于是柴荣就用他的才能,让他在有德之人的手下好好务实,这样一来就发挥了张美的长处,而限制了他的不足。

    还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五代十国那些人简介 >五代十国那些人目录 > 第183章 柴荣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