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溪乡调查[1]
,群众做的不过十分之一。
下才溪:
日学。五个,共一校长,各一教员。教员伙食办法同上才溪。学生共一百五十多人,入区校的六十多人,共二百一十多人。
夜学。八个,无校长,教员五个由日校教员兼,三个是另找来的。平均每校学生约三十,共二百四十人。办公费每月五角。
俱乐部。一个,工作人员五十多人。
识字班。二十六组,共二百六十人,识字办法同上才溪。
识字牌。五块。
墙报。五处。
读报团。一处,也是每五天逢圩日一次。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刊印。
--------------------------------------------------------------------------------
注释
[1]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将这个调查报告的油印单行本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单行本的题目是《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在正文前面毛泽东注有:
“才溪乡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卓兴华上才溪主席,任职半年。
阙绍光上才溪文书,任职半年。
王得清下才溪代表,任职半年。
下面的材料是从三个同志的口头报告收集的。”
[2]乡苏,参见本卷第244页注[5]。
[3]“礼拜六”,指当时革命根据地内实行的帮助红军家属、贫农、雇农耕种土地和帮助耕种红军公田的义务劳动,来源于苏联十月革命后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4]“羊蹄子”,山野里一种草的根茎,形状似羊蹄,可以用来充饥度荒。
[5]木油,参见本卷第244页注[9]。
[6]“松光”,即松明,点燃用来照明的油脂多的松木条。
[7]苏纸,这里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闽西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
[8]《斗争》,即《斗争》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红中》,即《红色中华》,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通知”,指当时上级机关发的关于各项工作的文件。“阶级分析”,指查田运动中印发的关于怎样分析农村阶级问题的文件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