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 失败的人生还值得讲述吗
军阀,自然骄傲。但殷浩论出身、论名声都比他好,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就有了永和六年那次让桓温笑破肚皮的北伐。那时候后赵皇帝石勒死了,后赵除了继位的石虎之外又冒出来一个称帝的石遵,除此之外,还有石袛和石鉴,谁也不服谁,都想趁乱捞好处。于是石勒的干儿子冉闵趁机跳出来,借着为皇帝报仇的机会搅浑水。北边乱成一团,正是东晋光复首都的好机会。本来,带兵打仗是桓温的分内事,但是桓温做什么,殷浩一定要抢一抢。桓温倒是很冷静,殷浩要抢,他也没怎么争,就一句话撂在那里:殷浩吧,是治国的良才。但让他去打仗,这不是混搭是乱搭。意思是,他要是不出事,我桓字就倒过来写。
抢赢了桓温的殷浩借着这个机会明目张胆地都督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给桓温很大的压力。但这次出兵的开局却很晦气:还没出兵殷浩就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是凶兆。
这次北伐看似重大利好,其实很多问题:此时中原一片混战,东晋忽然加入战局,比攻打一方要花更多的精力,弄不好陷入东一枪西一炮的泥潭,就糗大了。
可惜的是,殷浩也确实是陷进去了。
有一个叫魏脱的人投降殷浩之后死了。殷浩让他的弟弟魏憬管理魏脱留下来的遗产,结果姚襄杀了魏憬,吞了他的人口财产。这个姚襄就是后来后秦的开国君主姚苌的哥哥。打仗要人口,趁着别人弱势,趁机兼并本就是天道。本来,人家胡人自相残杀,爱咋咋,跟殷浩没什么关系。可这时候殷浩主持正义的书生意气上来了,觉得这个头,自己得替魏憬出,姚襄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从小被书生理想养大的殷浩耻于承认利益才是永远的朋友。于是姚襄就看见魏家的后代频繁出入殷浩的大营,正怀疑他们要里应外合杀他,结果还真有他的人要反了投奔殷浩。姚襄听到消息,二话不说,杀。
殷浩大怒,想要带兵进攻,杀了姚襄。殷浩的自信,来自于他之前搞了个暗杀苻健的行动。这时候苻健的一个侄子苻眉从首都洛阳逃了出来,在信息极度不畅通的时代,殷浩以为苻健死了。兴奋之下表示,我要杀到洛阳去,反攻首都,修复园陵。那什么扬州刺史的活我也不干了,桓温我也不想管了,等我打下洛阳,我就专门待在洛阳,我也不回去了。洛阳的门殷浩还没看见呢,朝廷看见他忽然抽疯,自然是要敲打他让他冷静,只说不许。正在辅政的琅琊王司马昱的言下之意:你倒是忘了要压着桓温的事情啦?你不干扬州刺史难道让桓温的人去?
殷浩才不管。继续意气昂扬地往洛阳出发,计划着要修复陵园,还都洛阳。结果才到许昌,就接到噩耗:刚投诚过来的后赵大将张遇因为觉得自己没被殷浩重视投降了苻健,把许昌给让了出去。殷浩气死了,派谢尚去打。结果谢尚的贵族习气比殷浩还严重,自然是打了败仗,一帮人退回大本营。姚襄觉得他的机会来了,于是也反了。姚襄的反叛加上苻健没死,让殷浩害怕自己陷入多方作战的困境,被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杀得葬身疆场,重蹈当年王衍的覆辙,于是丢盔弃甲,跑了回去。
桓温见机很淡定地把早就准备好的奏章拿了出来,请中央把殷浩废为庶人,面壁思过去。
殷浩这回简直是从天上跌到了地下,但在落魄时,他依然保持着贵族的风度。除了常常在纸上写下“咄咄逼人”四个字暗讽桓温之外,没有更多的怨言。然而最后,又是这种充满优越感的矜持断送了殷浩最后入仕的机会。
后来桓温曾经招安过殷浩一次,邀请他出来做尚书令。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放弃这个东山再起的好机会。韩信还能忍受胯下之辱,殷浩借着这个机会进入朝廷,将来才有机会把桓温搞出朝廷。殷浩也不傻,这个位子他是准备接受的,但是写答书的时候犯了难:不能表现出太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