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当生命里最纯粹的东西闪光的时候
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2.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
3.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
4.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
孔融看到这份罪状的时候心里一定没有太多波澜,对于一个生无可恋的人,死未必是一种惩罚,他甚至可能带有一种悲壮的殉道感——犹如后来本可以苟且逃生的谭嗣同选择血染菜市口。
孔融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儒者,尽管不合时宜,但是他还是笃行所奉行的儒家精神。他像是个剑客,单枪匹马地想要恢复一种早已远去的时代精神,却和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一样,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孤独而怪异的骑士。
黑格尔在《逻辑学》的序言里曾经说过,假如一个民族觉得它的国家法学、它的情思、它的风习和道德已变为无用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发现这样荒唐的虚无。但孔融,过于聪明,又过于理想,在这样充满挫败感的时代,真正能够给他带来存在感的,大概也只有死亡。
孔融之死,妻子皆被诛。他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儒家理想在这个时代实现的可能。
只是可怜了他的两个小儿子,和孔融年少之时何其相像的两个聪慧的孩子。得到父亲被治罪下狱的消息时,两人正在下棋,脸上毫无惊慌之色。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当时一个七岁一个九岁的孩子的想法。知道的,只是这两个本可能和孔融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再闪耀几许光芒的孩子,用超越年龄的镇定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