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一章 尾声
到任何好处,他只是贾诩手里一枚可悲的棋子。而贾诩,在这次策谋中可是收获多多。

    纵观贾诩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个人虽然智谋无双,但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的。

    当初董卓身死之后,西凉将领们要撤回关西。贾诩意识到,自己没有兵权,一旦王允反攻倒算,他没有反抗能力。于是贾诩给西凉诸将献了毒计,怂恿他们一起反抗杀回长安。

    在长安城里,他意识到李傕、郭汜的胡作非为早晚要完蛋,便有意识地给汉臣们施舍些小恩小惠,赚取声望,然后抽身离开,投奔段煨。

    当他意识到段煨要威胁到自己生存的时候,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找到了张绣。张绣对于贾诩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主公:战力很强大,但没什么脑子,对贾诩言听计从,容易控制。

    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贾诩对张绣的每一步安排,都是处心积虑、精心计算的。贾诩在张绣帐下,一共为他做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决策。

    第一次决策是淯水降曹。这一次投降,是贾诩施展他惊人谋略的前奏,目的只是为了把曹操骗来宛城。

    接下来,便是贾诩怂恿张绣在宛城叛曹。这一次叛变的结果对张绣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平白惹起来曹操滔天的仇恨。

    对于贾诩呢?他在策划时故意放走曹操、曹丕,杀死曹昂,对卞夫人施了一个巨大的人情。这份人情既是恩情,也是要挟,为贾诩日后在曹氏的生活埋下了一个伏笔。换言之,贾诩通过这两次反叛,拿张绣的政治生命换来了给自己的一份偌大的好处。

    第二次决策,是在袁、曹交战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认为该去投靠势力强大的袁绍,唯独贾诩力排众议,说服张绣第二次投降了已成死敌的曹操。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曹操一定不会原谅,可贾诩偏偏算准曹操在大战之际,一定会优待张绣,以示容人之量。等到袁绍失败以后,大家都称赞贾诩有远见,预见到了袁绍的败亡,为主公张绣找了一条好出路。

    这个决策被视为贾诩最精彩的谋略之一,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拿来证明贾诩的英明。

    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决策里,真正得利的是谁呢?

    绝不是张绣。

    张绣杀了曹昂,与曹操已是死仇。即便大战在际,曹操不敢对他动手,也早晚会用其他手段把这股怨气发泄出来。后来的历史证明,曹昂始终是曹操的一个心结,所以他才暗中授意曹丕,终于逼死了张绣。假如张绣去投奔袁绍,或许无法改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命运,但至少要比在曹操麾下要安全多了。

    深谙人性的贾诩,对这一点不会毫无觉察,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说服张绣去投降曹操。

    当张绣宣布投降以后,曹操高兴地握着贾诩的手说:“让我信重于天下的人,是你啊。”听到没有,曹操用的是第三人称单数,单指贾诩,没有张绣。

    张绣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错投了主公,埋下了杀身之祸,所换来的,不过是贾诩一个人的名声大噪。

    更绝的是,没有人会因此指责贾诩,因为张绣确确实实地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家只会赞美贾诩的先见之明。至于张绣投靠曹操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不是贾诩的责任了。

    获取了最大利益,规避了最多风险,还叫任何人都挑不出错。贾诩的手法之绝,令人叹为观止。

    可见贾诩当初投靠张绣,只是利用这个单纯的青年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然后待价而沽,踩着张绣的肩膀攀爬上更高、更安全的位子。他为张绣打造的每一步规划,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张绣就如同是一株乔木,被贾诩这根藤蔓死死缠住,表面上两者共生,实际上却是藤蔓吸干乔木的最后一滴汁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配角演义简介 >三国配角演义目录 > 第十一章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