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9章 环境与沼气
    “将这驿道修往西城粪场,具体是为什么,本官现在不好跟尔等解释。”

    迎着众人那疑惑中,带着些古怪的眼神,李斌倒也没隐瞒:

    “甚至直言不讳的说,此事是否能成,本官此时亦不清楚。本官这会只能告诉诸位:此事若成,则以后京中柴薪消耗将会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且如工部军器局、内府兵仗局等衙门都可能迁往阜成门外的西城粪场处。”

    “敢问知县老爷,您可是打算以腐草所化之气,代替柴薪?”

    在李斌的话音说完后,工房的孙书办,反手就给了李斌一个惊喜。

    李斌刚刚的话,但凡是个后世人听到,基本都能猜到他想做什么:无非利用沼气作为燃料,代替木柴。

    而关于沼气的利用,李斌其实很早就有过相关的想法。

    早在湖广老家那会,父亲和大哥一到农闲之时,便会带上麻绳,跑到很远的山林里去伐木、砍柴。这些柴火,在满足家用之余,还能背到集市上换点小钱补贴家用。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古人的生活而言。柴的价值、作用、重要性,甚至高于米粮。妥妥的生活必需品,且在水草肥沃的江汉平原上,这些大自然馈赠的木材,亦是多少穷苦人家,最好的副业收入。

    可正如命运的馈赠,从来都会在暗中标明价码一样。

    大量的伐木、砍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李斌姑且不论。

    起码在那会年幼的李斌眼里,因为木柴太过重要,也太过容易获取的缘故。在这大明,但凡是村落、城镇附近,你是压根别想看到有树林的

    早特么让人砍光了都!

    也正因村子附近早已没了成型的树木供李斌的老爹、大哥砍伐,所以他们才会和村里人结伴,长途跋涉到那没什么人聚居的山林间,砍好柴薪,再背负回家。

    那会心疼老爹的李斌,便想过用沼气来代替柴火的事情。

    这件事,往小了说,一旦做成,能令老爹、大哥轻省许多,不用再过于劳累;而往大了说,更是能好好保护脚下的这片土地。

    千万别以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只发生在工业革命到来的时代。

    就在当下,环境破坏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早已有所体现:漕运!

    为何自淮安以上的漕运河段,时常淤塞?黄河河床的高度也是一抬再抬?!

    不就是上游的黄土高坡,作为曾经的中原,植被林木被人们砍伐过甚。导致土壤没了树根的紧固,变得松散,且储不住水吗?!

    这一问题,随着封建王朝中心的转移,更是早已出现了东进的情况。

    山东本就是人口大省,加上运河沿岸又是经济发达之地,更加吸引人们向运河沿岸聚集。无论是种植方便取水,还是借运河之便,做点小生意糊口,运河沿岸的区位条件都比其他地方优渥得多。

    而随着运河沿岸的人口增多,为了生活,这些人就得砍树伐木。

    这一来二去之下,直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上游夹带的泥沙还没处理干净呢,下游这边的植被还在被沿岸百姓持续破坏。这运河两岸,没了植被紧固土壤。运河里的水,自然会向两边松散的土壤缝隙中渗透。

    再加上河床不断抬高,有些水也会漫过堤坝,流入运河山东段两岸,那根本储不住水的地里。最后被蒸发,或是被一些杂草等物吸收。

    既影响两岸百姓的灌溉用水,又影响漕运通畅。

    这个问题的影响之深远,直到21世纪都没能完全解决。

    自1901年,运河停漕后,临清段的河床高度已经和地面形成了高达72米的惊人落差。此外,更让华北成了严重缺水地区。除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以贪治明简介 >以贪治明目录 > 第69章 环境与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