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4章 边粮事,政治事。
    古时说请,最少得提前两天,才能叫邀请。

    所以,在李斌写完请帖,并将请帖差人送去两个同乡会馆后,便多多少少有了点无事可做之感。

    闲来无事,李斌去翻阅起了耗羡银动支记录。

    作为一种常年处于时下律法灰色地带的地方财政收入项目,湖广司管理起耗羡银来,也宛如隔靴捞痒一般,不能说毫无作用,那也是一点作用都起不到。

    比如,李斌的老家,湖广汉阳。

    在汉阳府上报到湖广司的记录中,该府征收的耗羡银,常年都维持在粮耗20、火耗20这个区间内。但李斌却清晰的记得,从小,自家大哥、老爹,在帮林府送粮去县里常平仓交税时。

    就是不看那“淋尖踢斛”等,收税徭役的盘剥,就这当地县府规定的耗羡,也明显与上呈户部的记录对不上号。

    火耗,李斌了解得不多。一来,那会李斌年幼,钱钞一事,大人总是不让小孩插手的;二来,那会的李家,作为仅比贱籍、流民好上一级的佃农,他们纳税时,也多以粮、桑为主,基本交不了什么银钞税。

    那就说粮耗,因粮食运输、储存时的损耗率较白银更高的缘故。各地官府在收粮耗时,普遍都在30以上,实际更是可能高达50。

    也只有到50这个数字区间,才和李斌记忆中,自家曾经纳税时,所缴纳的份额趋近。

    所以,汉阳府的这个记录,就很有问题了!

    表面上看,他汉阳府近些年,粮耗一直收得不高。而仅凭较低的粮耗,就能维持衙门运转,这不显得知府老爷管理水平超绝嘛。同时,还能说,这位知府老爷,体恤民生,不欲加压于民。

    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实则全是狗屁。

    “李大人,左堂大人叫您去一下退思堂。”

    就在李斌看着湖广的耗羡银动支记录,琢磨着以后要不要参这个汉阳知府一本,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做做贡献时。一书吏的到来,打断了李斌的思绪。

    “好,我这就过去。”

    回了那书吏一句,李斌带着些好奇,重新回到秦金的班房。

    “汉阳来了,广邀乡贤的帖子,都送出了吧?来,坐下说话吧。”

    “是,回左堂,请帖都已差人送去会馆。相信他们见了您的名帖后,定会及时帮晚生将请帖送至各位乡贤的府上。”

    李斌一边回话,一边坐下。自上午两人达成了“默契”后,再相处时,本就不多的客套,更没有必要过多施展。

    事实证明,李斌的感觉没错。

    见到李斌大大咧咧地落座,秦金不仅没有不喜,他亦是没有跟李斌扯虚话的想法,直言道:

    “汉阳可还记得那蓟州巡按的题本?刚刚宫里将我,还有兵部职方、武库,以及后军都督府的人,都叫了去,商议了一下这边军支粮,易发逃逸之事。”

    “可是今上不舍那额外的开支?”

    李斌端着一书吏送来的茶水,头也不抬地反问了一句。

    此时,秦侍郎提出的问题,在李斌看来,简直不叫什么问题。

    事关边防、国防,这不用说的,首先肯定得解决兵士逃逸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解法无非是不给他们逃跑的空间。至于彻底消弭他们逃跑的想法

    那还是算了吧,人人都嫌弃“治标不治本”,可治本,又哪是那么好治的?

    这里面涉及到士兵待遇提升、社会观念转变、舆论导向控制、荣誉感塑造等等,无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为。在兜里没那个钱,手上没那个权的时候,这种问题,李斌可不敢轻易乱动。

    一旦动了,轻则自己人亡政息;重则,便是社会动荡。

    那么单说“治标”,这治标就是李斌刚刚想的,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以贪治明简介 >以贪治明目录 > 第44章 边粮事,政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