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养舱中悄然形成,与之前的火种一同悬浮在营养液中,承载着林希玥全部的科学信念和对未来的寄托。
林希玥的生活能力近乎白痴。她可以记住复杂的基因序列,却经常找不到自己的饭盒,或者把防护服穿反。文澜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而林希玥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准备上。她开始整理堡垒里能找到的所有书籍(虽然很少,主要是些技术手册和),利用实验室的电脑(有备用电源)编写最基础的数理化、生物学启蒙教材,甚至尝试录制一些知识音频。她看着豆豆的眼神,除了科学家的观察,也渐渐多了一丝温度。她指着培养舱对懵懂的豆豆说:看,那是你的弟弟或妹妹,还在睡觉。等他们出来,林姨姨教你们认识星星,认识细胞,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
她是知识的守护者与传递者,是未来文明的冰冷火种和希望灯塔。
第五章:希望微光与终局抉择(爆发后第26个月)
就这样,在悬崖堡垒磐石之中,我们四个人加上豆豆,以及培养舱里静静发育的两个胚胎(一个是林希玥之前带来的核心火种之一,另一个是我和她的孩子),以一种奇异而坚韧的方式,共同生活了超过两年半。**
堡垒墙壁上,苏晴用口红画的日历早已密密麻麻,有些字迹已被时光磨淡。文澜用废旧帆布和填充棉给豆豆缝制的玩偶小熊,被孩子抱得起了毛边,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林希玥窗台上的抗病毒土豆苗已经收获了两季,虽然产量不高,但意义重大。而我,陈苟,这个曾经的底层蝼蚁,成了维系这个小社会运转、守护所有希望与羁绊的核心。
食物储备依旧充足得令人安心,各类罐头、真空粮食堆积如山,种植区也能稳定提供部分新鲜蔬菜。但柴油储备的红色警示线,已经逼近了最后的底线!太阳能板在一次强烈的沙尘暴后,表面覆盖了厚厚一层沙砾,发电效率锐减,几乎成了摆设。能源危机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随时可能斩落。堡垒的防御,高度依赖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
一个无风、死寂得令人心悸的深夜(爆发后第26个月),我独自蹲在瞭望台最边缘的阴影里。探照灯的巨大光柱刺破黑暗,缓缓扫过悬崖下那片令人绝望的尸潮之海。眼前的景象让我脊背发凉——尸潮的密度似乎比以往更大,更加粘稠。更可怕的是,在光柱边缘,一些肢体扭曲变形、动作明显迅捷许多、甚至隐约能看到肌肉纤维在腐烂皮肤下蠕动的黑影,正以一种更具协调性的方式在尸群中穿梭!它们不再是无意识的游荡者,更像是在……巡逻一种强烈的不安攫住了我:这些东西在进化!或者…被某种我们未知的力量引导、组织着
身后传来熟悉的、放轻的脚步声。是苏晴。她默默地将文澜用旧毯子改成的厚实披肩轻轻搭在我肩上,带来一丝温暖。文澜端着一小碗用最后一点脱水肉末和新鲜土豆熬煮的浓汤,小心地放在我手边的平台上,热气在冰冷的空气中氤氲。林希玥则无声地走到高倍夜视仪旁,熟练地调试着焦距,她的脸色在屏幕幽幽的蓝光下显得异常凝重。
柴油储备,她的声音依旧清冷,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疲惫和焦虑,根据当前电网负荷(需持续开启以威慑下方异常活跃尸群)及实验室最低维持需求计算,峰值输出模式最多还能支撑…
**4时**。
48!这个数字像冰锥刺进心脏。而且,她顿了一下,调出一段声波分析图谱,最近72小时对尸群活动声纹的连续监测显示,它们发出的低频嘶吼中,出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协调的脉冲信号。它们在…进行某种信息传递它们在适应,甚至可能…在学习破解我们的防御模式它们对生命信号的感知…似乎更敏锐了。
仿佛是为了用最残酷的方式印证她的话,堡垒深处,在主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