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二弟入青训,电竞非儿戏
有懈怠便是毫不留情的呵斥:“腰塌了!废物!就这体能还想打职业?”“手指僵硬得像木棍!加练三组!”上午9点-12点:高强度个人技术训练。
枯燥到令人发指的补刀练习、极限反应测试、特定英雄连招肌肉记忆训练。
要求精确到毫秒,失误一次,重来十次。
巨大的压力下,汗水顺着谢明轩的鬓角不断滴落,砸在键盘上。
下午1点-6点:团队战术演练与高强度rank(天梯排位)。
五人一组,在教练的实时语音指挥下进行战术对抗。
每一次走位失误、技能空放、决策犹豫,都会被教练的咆哮无限放大:“谢明轩!你瞎吗?对面打野位置都标出来了还往前压?送人头?”“犹豫就会败北!开团信号看不懂?废物!反应比老太太还慢!”“沟通!沟通!哑巴了?报技能cd!报视野!团队游戏懂不懂?个人英雄主义滚回家去!”晚上7点-9点:赛后复盘地狱。
巨大的投影屏上,播放着白天训练赛的录像。
教练拿着激光笔,一帧一帧地暂停,分析每一个微小的失误、每一个被错过的机会、每一次团队协作的脱节。
批评如同疾风骤雨,毫不留情地砸在每个队员头上,尤其是表现不佳的谢明轩。
精神的高度集中和持续的否定,让他筋疲力尽,头痛欲裂。
晚上10点-12点:自由加练时间。
理论上可以休息,但没人敢停。
训练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键盘鼠标声此起彼伏。
排名就是生命线。
谢明轩灌下苦涩的能量饮料,红着眼睛继续投入天梯排位,只为那一点点可怜的积分提升。
身体上的疲惫尚可忍受,精神上的高压和无处不在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煎熬。
室友之间既是队友,更是潜在的淘汰对手。
交流仅限于战术,私下里弥漫着无声的较劲和防备。
教练的咆哮、队友偶尔流露出的不信任、自己状态起伏带来的焦虑…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绳索,勒得谢明轩喘不过气。
深夜,他躺在狭窄的硬板床上,听着室友压抑的咳嗽或翻身声,望着天花板上空调通风口微弱的光,第一次尝到了梦想背后那冰冷的、令人窒息的重量。
那“前20”的军令状,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几乎要崩溃。
支撑他没有倒下的,是骨子里的倔强,是签下“军令状”时的破釜沉舟,更是谢砚秋那句冰冷的“别想当米虫”的鞭策。
他咬着牙,把每一次呵斥当成淬火的锤打,把每一次失败当成攀登的阶梯。
手腕酸胀?贴上膏药继续练!反应慢了?加练反应测试!战术理解不到位?熬夜看比赛录像分析!他开始强迫自己主动沟通,哪怕声音干涩;开始学会收敛个人锋芒,为团队胜利做出必要的牺牲。
第一次月度考核,谢明轩的名字,勉强挂在第25名的位置(青训营共50人),离前20(前10名)还有不小的差距。
考核成绩单贴在公告栏上,冰冷的数字如同鞭子抽打在他脸上。
他站在人群后,看着前面几个挤进前十的队友兴奋地击掌,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尝到了铁锈般的血腥味。
“谢明轩。
”教练“刀哥”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依旧没什么温度,但少了些最初的刻薄,“知道差在哪儿吗?”谢明轩猛地回头,眼圈泛红,咬着牙:“知道!团队意识!大局观!”“刀哥”点点头,扔给他一个u盘:“这里面是你所有训练赛的录像和数据分析。
重点看团战决策和支援时机。
还有,”他顿了顿,破天荒地多说了一句,“你的个人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