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情愫悄然生,大姐遇知己
。
临走前,他将一份需要谢明哲思考的、关于高维空间点集分布的开问题材料交给了谢砚秋,叮嘱她转交给明哲。
谢砚秋拿着那份打印着密密麻麻符号和公式的纸张,走向独立研究室。
在研究室门口,她遇到了正拿着一叠资料、似乎准备去找周教授的陆沉舟。
“陆师兄。
”谢砚秋礼貌地点头示意。
她对这个冷面师兄始终保持着距离感。
陆沉舟停下脚步,目光精准地落在谢砚秋手中的文件上,镜片后的眼神瞬间聚焦,如同探照灯扫过目标:“谢小姐。
这是…周老师给明哲的新问题?”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谢砚秋敏锐地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是的。
”谢砚秋将文件递过去一点,“周教授让明哲思考这个高维点集分布问题。
”陆沉舟没有接文件,只是快速扫视着纸上的内容。
几秒钟后,他微微蹙眉,语气带着一种学术性的严谨评判:“这个问题…切入点过于宽泛。
对于明哲目前的认知结构,信息熵过高,容易引发无效发散。
”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自己的表述不够明确,又补充道,“我是说,这问题范围太大,没有明确路径,以明哲的思维特点,可能会陷入无方向的自我推演循环,效率低下。
”谢砚秋微微一怔。
她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学术语,但“信息熵过高”、“无效发散”、“效率低下”这些词,却精准地戳中了她对弟弟思维模式的担忧。
她下意识地追问:“那…陆师兄有什么建议?”陆沉舟推了推眼镜,目光从文件上移开,直视着谢砚秋。
他的眼神依旧锐利,却少了几分之前的冰冷,多了一种纯粹学术探讨的专注:“可以尝试约束边界条件。
例如,限定在特定维度(如四维或五维),引入对称性约束,或者聚焦于等距嵌入问题。
提供一个更具体的框架,引导他聚焦核心矛盾。
”他语速很快,逻辑链条清晰,“这样能降低无效信息干扰,提高思维效率,也更符合他离散型、结构化的认知偏好。
”这番分析,冷静、客观、一针见血!完全跳出了情感关怀的层面,纯粹从谢明哲独特的思维运作机制出发,提供优化路径。
这不同于周教授的包容和赞叹,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谢砚秋心中瞬间涌起一股巨大的触动!她第一次遇到一个外人,能如此理性、如此专业地洞悉弟弟的“不同”,并给出如此切实可行的建议!“约束边界…聚焦核心…”谢砚秋喃喃重复着,眼神亮了起来,“有道理!太感谢陆师兄了!我这就跟周教授沟通!”她下意识地扬起一个感激的笑容。
陆沉舟似乎被她突然的笑容晃了一下,镜片后的目光有一瞬间的凝滞。
他有些不自然地移开视线,微微颔首:“不必客气。
只是基于逻辑分析。
”说完,他抱着自己的资料,依旧迈着精准的步伐,转身离开。
背影挺直,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这次短暂的、基于学术的交集,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悄然落入了谢砚秋的心田。
几天后,一场更大的风波,却让这颗种子在疾风骤雨中悄然萌发。
杨研究员负责的一个“数论研讨精英小组”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模拟测试。
这个小组由中心最顶尖的几个学员组成,目标直指io金牌。
测试题目难度极高,时间紧迫。
然而,就在测试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研讨室隔壁的实验室,不知哪位研究员操作失误,一台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发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