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河图密码与影子追缉
滨海市博物馆的穹顶在晨光中折射出冷硬的光,陈默的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空旷的回响。中央展厅里,那幅尺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悬挂在防弹玻璃后,笔触间的市井繁华仿佛带着千年的喧嚣,却被现代安保系统隔绝成静默的影像。
“陈科,昨晚博物馆的安防系统有三次异常波动。”技术科小李举着平板走近,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数据流,“但都是瞬间恢复,像是高级黑客在试探防火墙。”
陈默的目光没有离开画作,他指着画中汴河岸边的一艘漕船:“三次波动的时间点,对应画中三个位置——漕船的船舷、虹桥的石狮、街角的药铺幌子。”
小李凑近细看,惊道:“您是说,黑客在按照画中场景定位?”
就在这时,博物馆馆长匆匆赶来,脸色苍白:“陈科长,刚才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河图之秘在药铺柜斗’,还说……让您亲自去查。”
陈默心中一凛。狐狸案刚结,新的挑战来得如此直接。他戴上手套,走到模拟宋代药铺的展柜前。玻璃柜里陈列着仿古老式柜斗,每个抽屉上贴着“人参”“当归”等标签。他依次拉动标有“陈皮”“半夏”的抽屉,直到拉开“五味子”柜斗时,手指触到抽屉底部的暗格。
暗格里没有实物,只有一张打印的纸条,上面用宋l字印着:“20231115,申时三刻,观星台。——影子”
“申时三刻,就是下午三点十五分。”小李看了看手表,“观星台指的是滨海市天文台?”
陈默摇头,目光扫过《清明上河图》中画里的一处细节——街角药铺的幌子上,除了“神农遗术”,还隐约画着一个浑天仪图案。“宋代称天文台为‘司天监’,画里的浑天仪图案,应该是指市内的古观星台遗址。”
古观星台位于滨海市老城区,是明代遗留的天文观测建筑,如今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陈默带着小李赶到时,管理员正对着监控录像发呆:“刚才有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来过,买了张门票就进去了,可监控拍到他进了主台就消失了。”
主台是观星台的核心建筑,圆形穹顶下陈列着古代天文仪器。陈默抬头望向穹顶中央的采光孔,阳光透过孔洞照在地面的日晷上,指针正指向申时三刻。
“他在等这个时刻的日照角度。”陈默走到日晷旁,发现晷针阴影恰好落在一块地砖上。他蹲下身,地砖上刻着一个模糊的“午”字。
“午……午时三刻,或者……午门?”小李困惑道。
陈默没有回答,目光落在日晷底座的缝隙里,那里卡着一张博物馆的门票
stub,背面用铅笔写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朱熹的诗?”小李皱眉,“这和观星台有什么关系?”
“不是诗,是密码。”陈默站起身,“‘问渠’指水渠,滨海市老城区的水渠系统是明代修建的,观星台下面很可能有暗道。”
果然,当陈默的指尖敲到刻有“午”字的地砖时,发出空洞的回响。他示意小李撬开地砖,下面露出一个通往地下的铁梯,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
地道狭窄逼仄,只能容一人通过。陈默打开战术手电,光束照亮墙壁上的苔藓和模糊的石刻——竟是明代的水文图,标注着“暗渠通海,可藏甲士三百”。
“看这里!”小李指着地道尽头的一堵石墙,上面用红色油漆画着一个狐狸头符号,旁边还有一行字:“陈科长,‘影子’要的不是钻石,是‘龙脊’。”
“龙脊?”陈默拿出手机搜索,“滨海市传说中的‘龙脊’,指的是明代海防卫所的军火库,里面据说藏着抗倭时期的火器图纸。”
就在这时,地道上方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