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闭门会议。他们提前知道你会牵头。
我盯着屏幕,没动。直到电梯叮一声停在一楼。
走出大楼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脚下的影子斜斜地拉长,像一条谁也说不清终点的线。
我突然意识到,这封信不是来帮我澄清什么的,而是在告诉我:
我已经不在局外了。
从单位出来,我没急着回家,而是绕去老城区走了一圈。
这片区域是永鸿手里重点项目的起点,几十栋老楼,楼道里满是晾衣杆、电瓶车,还有小孩子乱涂乱画的墙面。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问题,产权、户籍、债务,还有最难缠的——感情。
我没穿制服,也没带牌子,只是随便走走。但街口还是有人注意到了我,三十多岁,西装笔挺,一个人,没动静就像个来查事的。
有个老太太坐在小卖部门口,端着茶杯打量我,眼神里没有敌意,也没有欢迎。
我点头示意:这片地段最近是不是闹得挺凶
她抿了一口茶,冷不丁来了一句:前天半夜还有人打架,砸了永鸿的售楼部。
谁干的
她摇头:说是拆迁款没谈拢。谁知道呢。
我蹲下来抽了根烟。她瞧着,嘴角微微一挑:你不像永鸿的,眼神太老实。他们的眼神不看人。
我笑了:我也不太像查户口的吧
她没接茬,又喝了一口茶。
临走时,她突然开口:你要查,就去看看12号楼二单元,那户是钉子户,说不搬就不搬,前两年还把个招商副总赶出来过。
我点头,走了几步,转身却发现她已经进屋了,门悄无声息地关上。
我站在12号楼前,楼体斑驳,墙上拆字都风干了,像个过期的命令。我没进楼,而是回单位整理那份名单。
永鸿这个项目的矛盾点不在于动迁,而在于动迁的节奏。谁先搬、谁后搬,谁拿了多少补偿金,谁又被压了价——这不是城市规划,是人性排列。
3
财政迷雾
我摊开文件,重点看了下调研组的构成。我名义上是牵头人,但除了我,全是外派人员。一个来自财政局,一个来自市投促办,还有一个是信访办的临时抽调——看上去像协调,但更像是监控。
我拨通了李知南的电话。她语气低沉:名单刚才我也看了。组里那几位跟永鸿都打过交道,不会给你帮忙的。
你能搞到永鸿的项目报批流程吗
你是想翻旧账
我只想知道,是谁把地批给他们的。
她沉默了几秒,说:给我半天。
挂断电话后,我回到办公室,冯跃正在打印什么,看到我笑着说:现在忙了吧牵头可不轻松。
我笑了笑:还行,都是老朋友。
是啊,老朋友。他顿了顿,你知道王处刚从谁那回来吗永鸿的董事长请他吃了顿饭,听说喝了十年茅台。
我没回话,收拾文件起身准备离开。
冯跃又笑:不过你也别太累,十天时间,意思意思就行。
我转过身,看着他,声音平静:我一向认真。
他不说话了,只是摊摊手,像是看一个不懂规矩的新人。
傍晚,李知南发来一份资料截图,是永鸿最初的土地使用报批流程。流程盖章顺序清清楚楚,最后一页批示写着周兴成审批通过,下方一行小字:备案于市委统筹协调会。
我脑中顿时闪出一个名字——周兴成,退休两年的市规划局副局。他原本是系统里难得的老实人,可惜退休前最后一单就是永鸿地块的批件。
我翻了翻系统档案,发现他现在是某企业外聘顾问。那家企业名字不叫永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