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回 王猛观礼惹祸端 张说热灶议封禅
  张说自被授为中书令,其时刻把握李隆基的心路。开元之初,李隆基确实励精图治,努力克制己欲效贞观故事,至开元八年,使国家渐至富庶。他近来与张说说话,无意间流露出了志得意满的神情,尤其他设集贤殿书院,亲自书写编撰《唐六典》及《大唐开礼》的体例,张说已然十分明白:皇帝此时渴望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

    张说由于觑准了李隆基的真实心路,现在虽蒙皇帝的训斥,也就比源乾曜坦然许多,他于是转移话题,说道:“陛下,集贤书院编撰二书的进度,臣今日已在朝堂之上向陛下禀报了。臣今日想奏闻一件好事,集贤学士吴兢编史之余,广采太宗皇帝贞观一朝史事,已大致编成一书,不日就可献于陛下。”

    李隆基认识吴兢,说道:“吴兢还兼知卫尉少卿吧?此人沉湎于治史,可谓有成。源卿,记得你与张嘉贞为相时,此书已大致编成,为何迟迟不献上来?”

    源乾曜看到张说提起吴兢所编的,心中暗暗骂张说太过无耻,其为了邀宠皇帝,竟然想通过献书来彰扬己功!吴兢自则天皇后之时即入史馆修史,其在开元初年之时,鉴于皇帝欲依贞观故事治国,就萌生了编著一部贞观君臣的对话集。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搜集太宗皇帝史料,然后自开元五年开始编撰,如今大模样已成,并为之定名为。

    源乾曜躬身禀道:“陛下,吴兢此书已于开元十年大致编成,其迟迟未献,缘于其深恐书中错谬贻害天下,由此精心勘误。”

    李隆基颔首道:“对呀,欲少有错谬,务必精益求精。嗯,就让他慢慢修订吧,也不忙在这一时。”他转而又说道,“嗯,朕刚才提起张嘉贞,听说张嘉贞即将回京。待他面见朕之后,卿等二人可代朕宴请他一回。”

    二人急忙躬身答应,张说因陷害张嘉贞,心中不免有鬼,偷眼瞧了皇帝一眼,意欲探知皇帝的真实心意。

    李隆基果然回答了张说的疑问,他重重叹了一口气,说道:“张嘉贞曾为中书令,其因弟累而贬官,朕当时有些草率了。唉,你们今日在朝堂之上颂扬朕之功德,可是呀,若无百官的劳苦,焉有今日?张卿,自姚公为中书令直到今日,你们这帮为相者居功至伟。张嘉贞有过失,然他为相时勤谨为政,还是颇有功劳的。你们宴饮之时,要将朕的这番话说给他听。”

    二人又是躬身答应。

    李隆基接着道:“朕念着张嘉贞,其实也是眷顾你们。众卿只要能够勤勉理政,朕不会忘记你们的,姚公和宋公罢相之后,朕皆授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使他们俸禄无亏,正为此意。”

    李隆基的这番话彰显了其对臣下的殷爱之心,令他们大为感动。二人衷心地跪下,叩谢皇帝圣恩。

    李隆基令他们平身,从案上拿起一本书奏,将之递给张说,说道:“此为李林甫的一道书奏。你们好好看看,再让有司前去核查。李林甫所言之事看似简单,其中也有幽微之处,卿等二人须尽心了。”

    张说与源乾曜看过李林甫的奏书,其中详述了王猛等人斗殴的过程,认为京兆府如此处置有欠公允,失却大唐法之精神,故奏请有司予以复核。

    张说面现不屑,鄙夷说道:“这些御史们偏爱在琐事上纠缠不休,天下那么多大事,他们为何不问呢?”

    源乾曜近来与李林甫交往颇多,深知李林甫谋虑深沉,其所言语往往有的放矢,绝非浪言,遂说道:“此事看似简单,万一其中果然有幽微之处呢?”

    “不过几个少年斗殴一番,有何幽微之处?然此事由圣上交办,不可敷衍塞责,你让刑房知会大理寺去复核一遍吧。”

    源乾曜答应后欲走。

    张说又问道:“吴兢的应该编成了,他为何迟迟不献上来?我知道其与你相熟,你不妨劝劝他早日完成,抓紧献上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唐玄宗·贰·盛世华章简介 >唐玄宗·贰·盛世华章目录 > 第二十三回 王猛观礼惹祸端 张说热灶议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