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石出
及甘肃冒赈案被杀),均有庇护之嫌,也被罚银并降三级留用。
回想起当初允许甘肃重开捐监之种种情形,王廷赞当面保证的“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犹在耳边,乾隆皇帝不由得感慨万分,叹息说:“内外臣工无一人言及,思之实为寒心。”(《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六七》)甘肃捐监由此停止不说,且对已经被斩首的王亶望余怒未消,认为王亶望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因而有意祸及其家人,将王亶望之子王裘、王荣、王焯章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王亶望另外还有八个儿子,年纪均不到六岁,也全部被逮捕下狱,等年满十二岁时再流配异乡。一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国史馆突然进了一部《王师传》,极力表彰王师在江苏巡抚任上的事迹。王师就是王亶望的父亲。此时,王师死去已经有四十多年,国史馆突然为他立传,显然是有人操纵,意在引起皇帝的怜悯,以救出王亶望的儿子。果然,乾隆皇帝看到《王师传》后,一时感慨王师的清名,说:“勿令师绝嗣也。”(《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意思是说,不要让王师这样的清官断子绝孙。特意下恩旨赦免了王亶望的儿子,允准还乡。
这场发生在西北贫瘠之地的捐监冒赈案,自总督勒尔谨开始,以布政使为首,由兰州知府具体主持,一直到地方州县衙役,“全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有罪”,“上下一气”,并隐匿不露长达七年之久,不但在清朝是闻所未闻之事,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就连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本人也对此大惑不解,“公然定数且私收折色,(七年中)从无一字奏闻”,他却不明白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贪案更多是由于他自己造成的。他一直妄图用战功超越其祖父康熙皇帝,先后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将“府库充盈”的国库消耗一空。据赵翼《詹曝杂记》记载,乾隆第一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七百七十五万;用兵西陲,耗费军需银二千三百一十一万;用兵缅甸,耗费军需银九百一十一万;第二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六千三百七十万;用兵台湾,耗费银米共一千万。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又骄淫奢侈,极事纵游,不顾国库空虚,六下江南,劳民伤财,挥霍无度。别的不说,仅拿他审结甘肃捐监冒赈案的承德避暑山庄来说,山庄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即位后又大肆扩建修缮,圈地数十里,广筑围场,杂植时花,分置亭榭,一直到晚年才修建完工。避暑山庄内凿池引水,杰阁高凭,绿草如茵,清风习习,号称“天下一大观”。当时有一扈随乾隆的官员赞叹说:“此地气候温淑,大胜京师,洵无愧避暑山庄也。”旁边一满人武将听见了,回答说:“诚是。此陛下就宫内言耳。若外间城市极狭,房屋亦低小,人民半多蜗处其中,兼之户灶衔接,炎暾之盛,十倍京师。故民间有谚曰:‘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清汪诗侬:《所闻录》)皇帝在避暑,百姓却身处热河,多么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乾隆皇帝的奢靡成风对贪污大案迭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终清一朝,二品以上大员身陷刑辟者以乾隆朝最多,便是明证。
不过,甘肃捐监冒赈案的余波还没有结束。王亶望等贪官伏法没几天,又从这件贪污大案中牵扯出了另一件案中案,导致又一位封疆大吏人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