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议,但全程都在争论数据模型的选择问题。
回到工位,祁暖发现程曜的助理林松正在等她。程总让我送些资料给你。林松递过一个U盘,压低声音,别在意那些闲话。我在程总身边三年,从没见过他对哪个合作方这么...上心。
上心祁暖苦笑,你是说每天半夜发邮件提新要求的那种上心
林松神秘地笑笑:程总的标准确实高,但他从不浪费时间在没潜力的人身上。他顿了顿,对了,这些是他让我找给你的参考资料,可能对下阶段有帮助。
晚上回到家,祁暖插入U盘整理资料。在一个名为早期研究的文件夹里,她发现了一篇署名为程曜的论文,发表于五年前的《金融科技季刊》。题目让她的心跳漏了一拍——《高频交易中的行为金融学模式识别》。
这正是她研究生时期专注的领域!更让她震惊的是,论文中引用的几篇关键文献,竟然和她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高度重合。其中一篇冷门的德国学者论文,她本以为国内没几个人读过。
祁暖打开自己大学时代的移动硬盘,调出当年的论文。两相对比,虽然方法和应用领域不同,但核心思路惊人地相似——都是试图用机器学习捕捉交易员的行为模式。
这太奇怪了...她喃喃自语。一个大胆的猜测浮现在脑海:程曜是不是早就知道她的研究这是巧合还是...
手机再次震动,程曜的名字跳出来。祁暖深吸一口气才点开:
下周我要去新加坡三天,相关数据请提前准备好。
典型的程曜式信息——简洁、直接、不容拒绝。
她正要回复,又一条消息进来:
那篇德国论文的第三部分假设有问题,后来作者在博客上承认了。
祁暖的手指僵在屏幕上。他不仅知道她看了他的论文,甚至预判到她会对比那篇德国文献!这个人到底还知道多少关于她的事
窗外,对面大楼的那个窗口依然亮着灯。祁暖突然有种被注视的感觉,却奇异地不觉得反感。她慢慢打字回复:
数据会按时准备好。PS:你怎么知道我在看你的论文
发送后她立刻后悔了——这问题太直接了。但回复来得很快:
优秀的人会互相吸引,这不是很正常吗
祁暖盯着这条信息看了足足一分钟,心跳不受控制地加速。她应该把这理解为纯粹的学术欣赏,还是...
放下手机,她重新看向电脑屏幕。论文作者简介里,年轻的程曜面容严肃,眼神却和她今天在咖啡厅争论时看到的一样锐利而...专注。那种专注让她既紧张又莫名地期待明天的会面。
3
这个方案太冒险了!杨总监把文件夹重重拍在桌上,客户要的是稳健的投资策略,不是这种标新立异的玩意儿!
祁暖握紧了手中的笔:但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应对当前市场波动,我的回测数据显示——
数据可以有很多解读方式。杨总监不耐烦地打断她,按我说的改,把风险系数降低,去掉那些花哨的AI算法。
走出总监办公室,祁暖感到一阵窒息。她花了三周时间设计的创新模型,就这样被一句话否决。更糟的是,明天就是向曜石科技汇报的日子,她只能交出一个平庸的方案。
手机震动,是程曜的助理林松:程总想提前看看明天的汇报材料。
祁暖咬着嘴唇回复:方案有些调整,还在修改中。
程总说,他要看原始方案。
他怎么知道有原始方案祁暖惊讶地盯着屏幕。
一小时后,楼下咖啡厅。又一条信息进来。
祁暖坐在咖啡厅角落,面前放着两份文件——杨总监批准的安全版和她原创的激进版。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