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英雄出世
极性很高。
对于马占山来说,只要你跟着我抗日,不管以前出身如何,是贵是贱,都是好同志。
当天便发给他们成捆成箱的步枪和子弹。
寸功未立,就给了这么多好东西,两兄弟顿时被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表示一定听从马主席的调遣,到江桥第一线去打鬼子。
马占山却另有考虑:你们回去加紧操练,日后自有可用之处。
现在这两颗棋子果然都给用上了。
游击队和正规军的打法不一样,主要用具也不同。他们手里大刀长矛一样不缺,虽然不如枪炮威风,对付起骑兵来却是正好。
劈脑门!削眼仁!砍马腿!掏耳朵!
刚才还不可一世的日军骑兵马上就意识到自己遇上了克星。遇上这种不讲道理的打法,马第一个遭殃,兵第二个完蛋。
正面马占山的骑兵也多了出来,不是骑兵团,而是骑兵旅。
这里离省城有60里路,而且旁边没有任何援兵。
“小多门”终于体会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什么意思。
骑兵被围,对日军前敌总指挥多门来说,是一个很意外也很沉重的打击。
“小多门”及其所统率的骑兵一个不少,全挂了!
这些杀人狂最终为自己在省城的禽兽作为付出了代价。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你敢杀我伤兵,我就敢灭你“弟弟”。马占山做人的准则一向如此,丝毫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多门则对挂了的“小多门”痛惜不已:让你找马占山,你却和阎罗王唠嗑套近乎去了。
“小多门”临死前捡到的那些物品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
日军又把它们交上来,多门召集熟悉马占山的特务汉奸一鉴定,这些“专家”一致确认,这些都是马占山日常必备用具。
和“小多门”比起来,老多门的思维能力无疑要缜密得多。一想,明白了。
马占山肯定死了。
你想,一个三军主帅,用的手杖和烟枪就算再累赘,那也是心爱之物,少说也得有几个卫兵给他扛着,哪里会随随便便就扔掉。
只有一种解释:物的主人已死,考虑到既非金,也非银,就没人愿意再留着它们了。
多门对自己的这种推理深信不疑,随之便命令鸣金收兵,以穷寇莫追为由把其他几路追兵也都收了回去。
没几天,活蹦乱跳、如假包换的马占山便又在海伦露面了,这让多门闹了个大红脸。
随着马占山率部撤出齐齐哈尔,江桥抗战落下帷幕。此战,中国军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日军却遭遇到了“九一八”以来最惨重的伤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桥一战中,日军除战死战伤以外,冻死冻伤的也占相当比例。
原因在于日军缺乏御寒装备。
江桥抗战以前,仙台师团在东北基本上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他们原本以为,黑龙江守军也同样不堪一击,“天兵”一到,立即会四散奔逃,所以根本就没打算要在黑龙江省过冬。
没想到此东北军非彼东北军。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秋天打到冬天,援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愣是没能把马占山怎么样。
这样一来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
日本人打仗,一个重要的死穴就是不重视后勤保障。
在当时的日本部队中,有一句流行语,叫做:辎重兵倘能作战,则铁树也能增加军费(增拨军费为日军最关心话题,故有此说)。在诸兵种里面,辎重兵也就是后勤部队是没什么地位可言的。
在精神原子弹的刺激下,人人都想当前锋去射门,没有谁愿意做不得分的后卫。
其实早在甲午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