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和田地的位置,然后在中间划了一条线:水渠经过这里,长牙族可以在这里也开一块田。他指着距离泉水更近的一片平地。
戈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对方会主动提出让出更优质的土地。这个让步打破了僵局。
三天后,我带人来。戈鲁站起身,将燧石打火器系在腰带上,塔克留下继续学习。
等长牙族的人离去,塔克才长舒一口气:我以为首领要带我回去。
你现在是两个部落的桥梁。赵智伟拍拍少年肩膀,去准备些食物,明天我们开始测量水渠路线。
第二天破晓,两人就带着工具出发。赵智伟用树皮绳和木桩标记出水渠的大致走向,塔克则负责清理路径上的灌木。工作中,赵智伟发现少年时不时揉按右肩——连续多日的重体力劳动已经开始影响这个正在长身体的原始人。
休息一下。赵智伟递给他一个装水的竹筒,我们聊聊长牙族的事。
在泉边树荫下,塔克断断续续讲述了部落的生存状况。原来长牙族正面临危机:北边来了更强大的巨岩族,抢走了他们传统的猎场;去年冬天异常寒冷,冻死了两位老人;最近几次狩猎收获不佳,孩子们已经开始挨饿。
戈鲁担心...部落撑不过下一个雪季。塔克用混合语言表达着,眼中流露出对族人的担忧。
赵智伟默默记下这些信息。如果长牙族处境艰难,那么合作就不仅是技术交换,更关乎生死存亡。这或许能解释戈鲁为何态度转变——绝望中的人会抓住任何救命稻草。
三天后,戈鲁如约而至,还带着五名壮年男女。赵智伟注意到其中两人面色发黄,明显营养不良。
分工很快明确:男人们负责挖掘主渠道,女人们则用编织的篮子运送泥土。赵智伟演示了如何保持渠道坡度,确保水流自然流动。原始人们虽然缺乏工程概念,但对土地的感觉极其敏锐,能凭直觉找到最佳挖掘路径。
工作到中午时,赵智伟取出熏鱼和野菜汤招待大家。长牙族的人第一次吃到用陶罐烹煮的食物,对容器的兴趣甚至超过食物本身。
这个...怎么做一个叫玛拉的年轻女子指着陶碗问道。她是部落最好的编织者,手指修长灵活。
赵智伟立即抓住机会:可以教你们,但需要更多人帮忙建窑。
戈鲁嚼着鱼肉,若有所思:如果长牙族搬来附近...
这个提议让赵智伟心跳加速。两个群体毗邻而居,资源共享,技术互通,这不正是部落联盟的雏形吗
东边有适合扎营的空地。他尽量保持语气平静,靠近河流,有现成的鱼笼技术可以分享。
交易就此达成。次日,长牙族开始陆续搬迁到距离树屋约五百米处。赵智伟帮他们搭建更坚固的半地穴式住所,这种结构冬季保暖夏季凉爽。作为回报,部落贡献出多年积累的生存智慧——哪些蘑菇有毒,哪里能找到燧石矿,如何追踪鹿群...
水渠完工那天,所有人聚集在泉眼边。当戈鲁挖开最后一段土埂,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欢快奔涌时,欢呼声响彻森林。水流经过长牙族的新田,最终注入赵智伟的耕地。干渴的麦苗畅饮着生命之源,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了生机。
当晚,联合营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长牙族的舞者表演了传统的狩猎舞,赵智伟则展示了弓箭齐射的壮观场面。当月亮升到最高点时,戈鲁拉着赵智伟的手腕走到人群中央。
从今晚起,首领高声宣布,长牙族与火塘族结为兄弟部落!
赵智伟愣住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了部落名称。塔克兴奋地解释:他们叫你火塘族,因为你永远不灭的火。
这个突如其来的命名仪式让赵智伟喉头发紧。在原始人眼中,持续燃烧的火塘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