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是这把刀,在原始世界陪伴他度过了最初也是最艰难的日子。

    出院后,赵智伟像变了个人。他卖掉了户外装备店,整天泡在国家图书馆的古文明专区,翻阅各种考古文献。张浩担心他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某天深夜接到一通疯狂的电话。

    浩子!我找到了!赵智伟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火塘文化,距今约一万两千年!

    电脑屏幕上是一篇冷门的考古论文:1978年,中亚某山谷发现一处史前聚居地遗址,碳十四测定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出土文物包括最早的铜铁合金制品、原始水利系统遗迹,以及大量刻有奇特符号的骨片——被认为是文字的雏形。

    最惊人的是一尊小型石雕,描绘着一个面容模糊的男子,手持火炬状的物体。考古学家命名为先知像,推测是某种史前崇拜。

    论文附图的符号与赵智伟记忆中玛拉发明的文字一模一样。

    这...这怎么可能张浩盯着屏幕,寒毛直竖,你是说你的昏迷中去了那个时代还建立了文明

    不止是梦。赵智伟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画着各种机械设计图,这些知识不可能凭空出现在我脑子里。

    他颤抖着指向论文最后一页的遗址分布图——那形状赫然是一个燃烧的火炬,与他在临终前看到的城市灯光图案完全一致。

    两人连夜联系了论文作者,德国考古学家汉斯·克莱因。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视频通话中听完赵智伟的描述后,沉默良久,然后从书架上取出一件东西——一枚锈迹斑斑的青铜徽章。

    这是我在遗址最底层发现的,一直私藏至今。老人用放大镜展示徽章上的纹路,因为它太不可思议了——青铜器时代不可能有这种合金比例和铸造工艺。

    赵智伟的泪水夺眶而出。那是联邦科学院的第一枚徽章,背面应该刻着知识是文明的火种和他自己的名字。

    您知道最奇怪的是什么吗老教授推了推眼镜,那个遗址的文明程度突然跃升,然后又神秘消失了。就像...有人给史前人类按了快进键一样。

    三个月后,科考队重返遗址。借助赵智伟提供的记忆地图,他们在原先未被发掘的区域找到了更多惊人发现:原始的蒸汽机金属残片、疑似显微镜镜片的抛光水晶,甚至还有一个小型观星台遗址——其建筑风格与赵智伟描述的火塘联邦钟楼惊人相似。

    这颠覆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所有认知。《自然》杂志的记者在独家专访中惊叹,如果这些发现被证实,历史教科书将被重写。

    赵智伟却显得异常平静。当摄像机全部关闭后,他独自来到遗址中央的祭坛遗迹处——根据碳测定,这是整个遗址最后建造的建筑。风吹过古老的石缝,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系统他轻声呼唤,明知不会有回应。

    一片枯叶飘落在他掌心。叶脉的纹路隐约组成了一个熟悉的符号——火塘联邦的徽记。

    当晚,赵智伟在临时帐篷里做了一个梦。梦中桑娅已经白发苍苍,正对着满堂学子讲述先知的故事。城市的规模远超他离开时的样子,铁轨纵横,蒸汽机车呼啸而过。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青铜像——那是他中年时的模样,手持火炬望向远方。

    醒来时,帐篷外晨光熹微。赵智伟取出笔记本,开始认真记录记忆中所有的技术细节和社会结构。这一次,不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履行一个跨越万年的承诺——将文明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张浩揉着睡眼走进帐篷,看到好友伏案工作的背影,不禁莞尔:怎么,准备写本《我在史前搞基建》

    更准确地说,赵智伟回头微笑,晨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是《人类文明生存指南》。

    他翻开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越石器时代荒野求生简介 >穿越石器时代荒野求生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