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风过耳
军队,我们守南京应该是有办法的。
唐生智已经明白了蒋介石话中之意。
他主张守南京是不假,但这副担子的分量有多重,一本账也清清楚楚。
从上海撤下来的部队不仅减员很大而且相当疲惫,里面新兵太多,几乎没有多少是老兵,而且京沪的整个部署和布局都已被打乱,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新布置。
难道就靠一个教导总队来守南京?
唐生智说了一句:任务太艰巨了……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视察完毕,蒋介石让唐生智拿一个城防计划和南京卫戍司令的名单出来,后者很快把东西送了过来,但卫戍司令一栏依旧没有蒋介石想要的那个名字。
事到如今,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下午,蒋介石再次把唐生智找去:防守南京,不是我就是你,选一个吧。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唐生智已没有退路:你是三军统帅,怎么能够留下来呢,与其你留,不如我留!
蒋介石喜不自胜,立即说:很好,不过你跟我说实话,守卫南京究竟有多大把握?
唐生智心里其实并无把握,因此他回答,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在过去的内战时期,唐生智曾是一个变化不定的人,行动上不定,思想上也不定,不仅组织“佛教军”,就连打个仗都得请教旁门术士。
但如果站远了看,民国时代,并不是他一个人如此,冯玉祥不还拿着水龙头给士兵做过“洗礼”吗,只能说,这就是时代特征之一。
和内战时摇摆不定不同,唐生智在抗战策略上一直是很坚决的主战派。他曾与自己的老师蒋百里一起编制国防计划,并督修过国防工事,于国防建设可以说功不可没,而这也是蒋介石执意要把守城之责交给他的原因之一。
当时唐生智还患有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差,只能走走平路,连高地都不能爬,乃至于巡视南京城防都得让别人代劳。
然而他不能不担负守城之责,因为没有其他人愿意去做。
事后有人说他蠢,唐生智没有反驳,但他说,世界上有些事也是要蠢人才肯去办的。
又有人质疑他在逞英雄,说他是湖南骡子,一根筋。
唐生智的回答是:战事演变至此,我们如果还不肯挺身出来干一下,那就太对不起国家了。骡子,那也是人所需要的,你离得开它吗?
11月20日,唐生智就任南京卫戍司令一职,正式接过守城任务。
本来蒋介石的所谓“守”,也并没有到要死守不走的程度。他是准备按照陈诚的建议,将浙皖赣作为主阵地,而南京只作为前卫阵地,二者相互策应的。
但是11月30日晚的广德失守,使局面骤变,柳川的第10军通过广德,从皖南北上,与上海派遣军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对南京形成了包夹之势。陈诚所设想的前后阵地相互脱节,南京一下子由前卫阵地变成了主阵地。
12月1日,日本统帅部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攻南京!
在此之前,对于要不要攻占南京,参谋次长多田骏犹豫过,外务省犹豫过,甚至首相近卫本人也犹豫过。
他们曾经主张与中国在上海进行谈判,曾经希望适可而止,曾经口口声声要把南京作为停战议和之所而不是交战之地。
但当华中方面军即将对南京形成完全包围之时,一切顾虑都被抛开了。由于一路“凯旋”,那些横得没边的师团长和参谋们对朝中高官也开始不屑一顾,以至于连一份简单的战报都懒得传给他们,近卫竟然只能和普通国民一样,在公开出版的报纸上翻找前线日军的行踪。
可是近卫仍然无比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