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暂停拆迁!王秀英的儿子王建军事迹被报道了,现在有志愿者要来做纪念设施。挖掘机的轰鸣戛然而止,陈小林看见文件上印着见义勇为安全员王建军的标题,配图是他抱着工友冲出坍塌工地的瞬间。
废墟洞内,志愿者们正在整理王秀英的供桌。陈小林看着墙上的照片被小心摘下,搪瓷碗里的馒头被换成鲜花,突然发现其中一个碗底的刻字格外清晰:建军28岁生日,妈蒸了带糖的馒头——那是王秀英在儿子去世后,用指甲刻下的虚拟生日。
这些碗我们会送到社区纪念馆,志愿者说,还有她的手账,每一页都是母爱的见证。陈小林翻开最新的一页,发现王秀英在昨晚偷偷加了句话:挖掘机的声音像打雷,建军别怕,妈给你捂耳朵。旁边画着两个重叠的圆圈,里面的红点格外鲜艳,像滴着血的心脏。
下午,王秀英被接回医院,路上突然指着便利店方向:建军在那儿,穿红衣服,给我送馒头呢。陈小林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见自己的倒影在便利店玻璃上,穿着红色工服,怀里抱着三个馒头——原来在老人的眼里,她早已成了儿子的化身,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深夜值班,陈小林再次翻开手账,发现某页夹着张泛黄的信纸,是王秀英给儿子的未寄出的信:建军啊,妈知道你走了,可妈不敢忘,一忘你就真的没了。他们说你在天上,那妈每天给你送馒头,你就能顺着光找到回家的路……
信纸的背面,是王秀英用红笔写的对不起,每个字都带着泪痕,像一片红色的花海。陈小林想起老槐树影里的人形,想起监控中消失的画面,突然明白,所有的灵异都是爱的显形,所有的冥币都是未说出口的思念,在时光里,慢慢发酵成了最温暖的光。
便利店的电子表指向23:59,陈小林下意识地望向门口,蓝布衫的身影没有出现。她摸出三个白面馒头,放在收银台上,突然发现馒头表面有个浅印,像是有人用手指按过——那是王秀英的指纹,青黑的指尖,在雪白的馒头上,留下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永远的印记。
6
拆迁队的铁锹
午夜冥币
第六章:拆迁队的铁锹
拆迁暂停的第三天,陈小林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个铁皮盒,藏在老槐树的树根深处。铁锈斑斑的盒盖上,刻着建军两个字,是王秀英的字迹,笔画间填满了泥土,像是被泪水浸泡后又风干。
盒内装着王秀英的全部珍宝:王建军工牌、练功券、手账,还有一张泛黄的奖状——2017年度优秀安全员,颁奖单位是王建军生前的工地。奖状背面,王秀英用红笔写着:我儿穿制服真好看,像他爸当年当解放军的样子。
社区纪念馆的筹备组来了,他们要将废墟改造成建军纪念角,保留老槐树和供桌,作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陈小林看着志愿者们小心清理墙上的奠字,突然发现红漆下隐约露出另一行字:建军,妈等你娶媳妇——那是王秀英在儿子去世前,偷偷写下的期待,却永远等不到兑现的那天。
王秀英在医院的状态时好时坏,清醒时会对着手账发呆,浑浊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儿子的照片;糊涂时则满病房找建军,把每个穿蓝衣服的护工都当成儿子。陈小林给她带来新蒸的馒头,她却坚持要洗七遍,说建军不喜欢吃外面的添加剂。
你知道吗护工悄悄说,她儿子去世后,她每天凌晨四点都会起来揉面,说要给建军准备早餐,就像他小时候要赶早班车去学校一样。陈小林想起废墟里的铁皮饭盒,想起那些发霉的馒头,突然明白,有些习惯,早已刻进骨髓,成为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信念。
拆迁队再次到来时,带着法院的强制拆迁令。陈小林和社区居民们手拉手挡在废墟前,王秀英被护工扶着站在最前面,蓝布衫在秋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