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撮粉末,看着它如雪花般轻盈飘落。
杜老板,省城来信了!小娥挥舞着一封牛皮纸信封跑过来,辫梢的红头绳在风中欢快地跳跃。自从桃花村的生意走上正轨,村民们都开始戏称杜小二为杜老板,这个称呼让杜小二既自豪又倍感责任重大。
拆开信件,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桃花村产品在百货商店供不应求,望速增产量。另,建议开发罐头制品,以延长保质期......杜小二的目光定格在罐头二字上,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现代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货架。他猛地一拍大腿:就这么干!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制作罐头需要密封设备和杀菌技术,这些在物资匮乏的当下都是难题。杜小二带着张铁匠和村里的几个能人,一头扎进了废弃的老祠堂。他们用黏土烧制陶罐,在铁匠铺反复敲打铁皮,试图制作简易的密封盖。
不行,这缝隙还是会漏气!张铁匠擦着额头的汗水,将试验用的陶罐重重放在桌上,溅起一片火星。连续七天的失败让大家有些气馁,连一向乐观的小娥也皱起了眉头。
深夜,油灯将杜小二的影子拉得老长。他盯着面前的陶罐,突然想起现代罐头厂的真空密封原理。有了!他抓起木炭在墙上画起草图,我们可以做个双层陶罐,中间注水加热,形成蒸汽压力,不就能把空气排出去了
在众人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杜小二带领大家开始新的尝试。当第一罐密封好的玉米糊在沸水中煮了整整一个时辰后,他颤抖着撬开盖子——没有漏气,没有变质,扑鼻的香气引得在场所有人欢呼雀跃。
罐头技术的突破,让桃花村的产品有了远销的可能。杜小二带着样品来到省城,不仅拿下了供销社的大额订单,还结识了一位做外贸生意的商人周明远。周明远对桃花村的产品赞不绝口:杜兄弟,这些东西要是能卖到南洋,肯定能赚大钱!不过......他话锋一转,海运需要防潮包装,还得打通港口渠道。
回到村里,杜小二立即召开村民大会。祠堂里挤满了人,连外村闻讯赶来的都踮着脚往门里张望。各位乡亲,咱们的东西马上就能卖到海外去了!杜小二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但我们需要更多帮手,也需要更多技术。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联合周边村庄成立合作社,共享技术和资源;同时派村里的年轻人去省城学习机械维修和商业管理。这个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快,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都汇聚到桃花村,废弃的校舍被改造成培训教室,夜校的油灯亮得比以往更晚。
然而,就在一切顺利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了。一天清晨,杜小二接到紧急消息:运往港口的货物在途中被不明势力截获,三十多箱罐头不知所踪。他立刻带着刘大叔等人赶往出事地点,只看到翻倒的马车和散落一地的破碎陶罐。
肯定是王富贵的余党!刘大叔气得满脸通红,那老东西虽然关在牢里,但他的爪牙还在!
杜小二蹲下身,捡起一块沾着泥土的罐头碎片,眼神逐渐冰冷。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报复,更是有人想借此切断桃花村的商路。回到村里,他连夜制定了应对方案:一方面加强货物押运,让张铁匠打造了一批带有暗格的马车;另一方面,他亲自前往省城,寻求官府的保护。
在省城,杜小二意外得到了周明远的帮助。周明远人脉广泛,不仅帮他疏通了关系,还引荐了一位在港口任职的官员。杜兄弟,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防备不行。周明远在茶楼里斟了杯茶,你得在港口建立自己的中转站。
这个建议打开了杜小二的思路。他回到村里后,立刻发动村民集资,在港口买下一块荒地,建造仓库和码头。为了筹集资金,他甚至抵押了自家的老宅。这不是冒险,是投资未来。他在村民大会上坚定地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