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3章 悬钩
    饭后雨止,乃于江边游走,忽见江边有垂钓者,思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句,遂做《悬钩》记之!

    在渭水之畔,姜尚悠然地将直钩垂入那浑浊而湍急的激流之中。他的身影宛如一座雕塑,静静地伫立在水边,仿佛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富春江上的严光则将钓竿斜倚在青翠的竹林边。他的动作轻盈而优雅,仿佛这片竹林就是他的舞台,而他手中的钓竿则是他的道具。

    在这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无数根丝线如同流星一般,在江河湖海之间投下相似的涟漪。这些涟漪在粼粼波光中荡漾开来,却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折射出迥异的光华。

    然而,对于这些钓者来说,他们手中执着的并非仅仅是那一根根竹竿,而是一种丈量天地人心的标尺。这标尺无形却有力,它能够衡量出世间万物的长短、宽窄、高低和深浅。

    而那沉入水底的铅坠,更是系着比游鱼更为幽深的念想。这些念想或许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许是对世事的洞察,又或许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它们如同那铅坠一般,沉甸甸地坠在水底,却又在钓者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当周文王站在渭水北岸,目光落在那个垂钓的身影上时,他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沉淀和智慧的凝聚。那个满头银丝的老者,正静静地坐在岸边,手中握着一根无饵的直钩,搅动着浑浊的河水。

    鱼篓空空如也,然而,八十载的光阴却在这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悄然沉淀。姜尚的钓竿,宛如一件历经沧桑的古物,上面凝结着岁月的痕迹和智慧的露珠。

    这直钩钓的并非游鱼,而是一种对天时的洞察。商周更迭的云气在渭水之滨聚散,而姜太公的钓竿,就如同占卜的蓍草一般,每一道涟漪都似乎暗合着星辰运行的轨迹。

    他在等待的,并非上钩的鱼,而是那个能够读懂无钩深意的明君。正如《六韬》中所述:“非龙非彨,非虎非熊,兆得公侯。”姜太公的等待,是一种对天命的领悟,也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坚信。

    在这渭水之畔,姜太公以江河为棋盘,与天命展开了一场漫长的对弈。那三年的垂钓时光,不仅是他对人生的思考,更是他对天下大势的把握。

    在富春江畔,严子陵静静地将那件羊裘大氅铺展在礁石之上。这件大氅仿佛承载着他的一生,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羊膻味。他的钓竿斜倚在岸边,七里泷的云雾如轻纱般缓缓漫过,将钓竿笼罩其中,若隐若现。

    光武帝刘秀的诏书,那曾经代表着无上权力和荣耀的诏书,如今却在竹林外化为了齑粉。那诏书的碎片,如同被风吹散的花瓣,飘落在地上,无人问津。然而,这一切都与严子陵无关,他的心思早已随着江水漂流,与那游鱼相通。

    这位拒绝三公之位的隐者,用他的钓线在江面上书写着比奏章更为深奥的文字。每一次鱼竿的起落,都像是在诉说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的钓线,不仅仅是在垂钓江中的鱼儿,更是在垂钓一种心境,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感叹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如同一幅画卷,将严子陵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的风范,如同高山一般巍峨,如同江水一般悠长,令人敬仰。

    钓竿丈量着江水的深浅,更丈量着士人精神的高度。当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唯有那钓丝牵动的涟漪,永远澄明。这涟漪,是严子陵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对人生的独特诠释。

    柳宗元在永州的漫天飞雪中独钓寒江,冻僵的手指仍紧握着钓竿。被贬谪的苦楚在蓑衣上凝成冰晶,却浇不灭心中燃烧的孤傲。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持敬斋随笔简介 >持敬斋随笔目录 > 第3章 悬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