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个月。
要不,让小明回老家读高三王婶纳鞋底的锥子停在半空,针尖映着台灯的光,像颗未落的泪。小明正在背英语单词,听见这话,单词本上的hometown突然模糊成两个重叠的影子——青柳村的土坯房和城里的40平米小屋,在他眼前交替闪现。
寒假回村,老槐树已经枯死,树桩上却长出了新的槐树苗。小花蹲在坟前给奶奶上香,突然发现墓碑上的字被重新描过,红漆鲜亮如血。守坟的刘大爷说:村里新来了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把全村的墓碑都描了字。小明摸着墓碑上工整的小楷,突然想起自己在城里教农民工子弟识字的周末——那些孩子看他的眼神,多像当年自己看镇小学的白球鞋。
元宵节的爆竹声中,李大山收到了教育局的短信:积分落户政策调整,从事基础教育相关工作可获额外加分。他盯着在社区公益课堂当志愿者的小花,看她正在教几个留守儿童写家字,突然明白,所谓的特殊贡献,从来不是房产证上的名字,而是孩子们一笔一划写下的未来。
高考前百日誓师,小明站在教室前排,看黑板上的加油二字被画成了老槐树的模样。班主任说:每个为梦想努力的人,都值得一座城市的尊重。他摸着校服口袋里的居住证,突然觉得,这张小卡片不再是冰冷的塑料片,而是城市递来的橄榄枝,虽然细小,却带着春天的温度。
放榜那天,小花在阳台发现月季花开了。五片花瓣层层叠叠,像极了青柳村春天的第一朵槐花香。小明的录取通知书寄来时,信封上的邮戳盖着南城师范大学——他填报的是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回到南城支教。我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不用在土墙上写字。他摸着通知书上的校徽,突然想起七年前那个在火车上看见高楼的清晨,那时的他,以为城市的光只属于别人。
7
织梦成网,经纬相生——岁月沉淀与梦想的延续
秋分时节,王婶的缝纫店在小区门口开业了。招牌是小花用丙烯颜料画的,缝纫机上缠着从老家带来的红布条,针脚细密如她这些年补过的每一件工装。赵阿姨常来串门,带着退休教师们的旧衣服,说:改改还能穿,给山区孩子寄去。布料碰撞的窸窣声里,两个女人开始筹划成立社区公益织补站,让更多像王婶这样的外来媳妇有了歇脚的地方。
李大山在工地升了组长,安全帽上别着新领的优秀城市建设者勋章。他开始跟着夜校学拼音,因为小明说,将来带学生去参观建筑工地时,要让爸爸当讲解员。课本上的拼音字母像当年孩子在地上画的字,歪歪扭扭却充满力量,他终于能读懂小花作文里的比喻:城市是张网,我们都是织网的人,用汗水当线,用梦想做梭。
2023年春节,青柳村通了公路。李大山带着全家回去,发现村口新盖了小学,红砖墙、绿操场,门口挂着南城师范大学附属希望小学的牌子。小明的大学同学正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黑板上画着城市的高楼和乡村的老槐树,孩子们举着用槐花染的纸灯笼,说要送给远方的大山哥哥。
小花蹲在老槐树的新苗旁,用树枝画了个大大的家字,里面住着四个小人,还有一只衔着房产证的候鸟。她不知道,自己即将作为交换生去国外学习,行李箱里装着赵阿姨送的宣纸,还有从老家带来的槐树种——她想让更多人知道,无论根扎在哪里,只要用心浇灌,就能长出开花的梦。
深冬的夜晚,李大山夫妇坐在新房的飘窗旁,看楼下的公益织补站亮着灯。王婶的关节炎好了许多,因为现在她不用再去餐馆洗碗,而是坐在自己的缝纫机前,为这个城市编织温暖。远处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却不再让他们觉得遥远——那些灯光里,有他们的孩子正在备课,有他们的邻居正在织补,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正在用双手编织属于自己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