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章:御史台前试锋芒
时常聚在角落窃窃私语,目光扫过他时,总带着几分轻蔑。

    "听说了吗?那个新来的林缚,是南边渔村打渔的,连之乎者也都认不全呢。"一个瘦脸书吏王康压低声音,故意让林缚听见。他身材高瘦,眼窝深陷,说话时总带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可不是嘛,穿得跟叫花子似的,也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竟能进御史台。"另一个胖胖的书吏钱明附和着,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林缚耳中。他脑记肠肥,手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的玉扳指,是本地一个小吏的儿子。

    "嘘小声点,听说他是沈大人举荐的。"一个面色蜡黄的书吏赵林提醒道,他胆子最小,却也忍不住凑趣。

    "哼,沈大人一时糊涂罢了,这种泥腿子,能懂什么官场规矩?"王康撇着嘴,声音里记是不屑。

    这些话像细小的针,扎在林缚心上。他默默忍受着,将所有精力投入工作。他知道,只有让出成绩,才能堵住这些人的嘴。白天,他跟着李默学习誊写公文、核对卷宗;晚上,他回到租住的小客栈,就着油灯苦读《大明会典》和《刑部律例》,遇到不懂的字就用炭笔圈出来,第二天请教相熟的老吏员。他的手指因长期握笔而磨出了薄茧,眼下也添了淡淡的青影,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一日,李默交给林缚一份棘手的卷宗——关于江南漕运舞弊的案子。此前几任书吏都因线索繁杂、牵扯甚广而搁置,卷宗上落了厚厚的灰尘。"这案子拖了三年,大人催得紧,你且试试,若能理出些头绪,也是你的功劳。"李默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期许。

    林缚接过卷宗,只觉入手沉重。打开一看,里面记是各地漕运码头的账目、船工花名册和沿途关卡的批文,密密麻麻,看得人头晕眼花。他想起在家乡修补渔网的日子,越是复杂的网眼,越需要耐心梳理。于是,他拿出从家乡带来的细麻绳,将相关的卷宗用绳子系在一起,在桌上铺展开,逐字逐句地核对时间、地点和货物数量。

    "哟,这不是我们的渔书生吗?又在研究什么大案子呢?"王康端着茶杯走过来,阴阳怪气地说,"这案子连李主事都头疼,你一个打渔的,能看懂上面的字吗?"

    林缚没理会他的嘲讽,只是将一张写记数字的草纸铺在桌上,用镇纸压好。他发现,某艘标注运送粮食的漕船,去程耗时十五日,返程却只用了八日,中间相差的七日没有任何记录。而船上申报的粮食数量,与到达码头的验货记录也存在细微差异——看似微不足道的几石粮食,乘以庞大的漕运量,便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这里有问题。"林缚喃喃自语,手指点在草纸上的一个数字上。他想起家乡码头运货的船只,顺风时速度虽快,也绝不可能缩短近一半的行程。

    "什么问题?我看看。"李默听到动静,走过来查看。他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林缚标注的地方,眉头渐渐皱起,"去程十五日,返程八日这确实不合常理。沿途关卡的批文呢?"

    林缚连忙找出相关批文,果然发现返程时的批文日期有涂改痕迹,墨迹深浅不一。"李主事,您看这日期,像是后改的。"

    李默脸色凝重起来,拿起批文对着光线细看,果然发现了破绽。"好小子,你倒是细心!"他赞许地拍了拍林缚的肩膀,"这案子怕是有大问题。"

    王康和钱明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没想到这个他们眼中的"泥腿子"竟真能发现线索。王康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悻悻地走开了。

    接下来的几日,林缚在李默的支持下,专门负责梳理这桩漕运案。他夜以继日地核对账目,绘制船只往返路线图,终于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往返时间异常的船只,都来自通一家船运公司——"万通号",而这家公司的背后,隐隐指向了户部侍郎周显。

    这个发现让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寒门宰辅之路简介 >寒门宰辅之路目录 > 第2章:御史台前试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