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皇不恤昔日旧情 萧瑀诘难曾经老友
种地去来着。可封德彝同志是这么容易打发的吗?
经过剖析,封同志准确地把握住了李渊的心理,得出其急需良策的结论。
于是上书言事,条条切中李渊要害,博得了李渊的欢心。
萧瑀又极力推荐,他便顺顺当当地当上了朝廷一把手。
在李渊面前,封德彝玩儿得很开。
他既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李世民的密探,李世民如此敏锐,竟没能感觉出来。他们兄弟之间内斗时,封同志这边放点儿口风,那边提点儿建议,让两边的人都还以为这位仁兄是自己人。其实,这帮孩子在封老眼里实在是太嫩太嫩了,只够练练手的。李世民登基后,封官的时候,就令萧瑀为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
封德彝上下其手,把大家玩儿得不亦乐乎,其中最惨的当属他的推荐人萧瑀。
左右仆射经常参与大事的商议,萧瑀和封德彝两人在皇帝面前议事,一般都能下结论。可之后,封同志喜欢杀个回马枪,跑到李世民跟前再提出相反意见,说话措辞得当,思想深刻,不由得不让李世民改主意。如此,封德彝自己倒是挺爽,却令萧瑀同学非常恼火。封同志很会团结人,也很会祸害人,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新人对萧瑀表现出来的冷淡,就和封同志脱不了干系。
在房、杜两位谋士的追随下,封同志的人生又开始刮起了春风。
萧瑀彻底被冷落了,还天天受着封德彝的气,对于脾气执拗的他来说,的确有点儿受不了。萧瑀想整治一下封德彝,参他一本,告他个玩弄权术之罪。可历史告诉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员,在封同志面前都只是幼儿园水平。
是的,封德彝是人精,参他等于参鬼,不仅得不到结果,还会惹得一身邪气。就这样,极度坑爹的封德彝又结结实实地把萧瑀坑了一把。
萧瑀也是有好友的,陈叔达就是最铁的一个。
陈叔达原先是个神童,十几岁时援笔成诗,博学多才,为人正派,也十分孝顺。李渊当皇帝的时候,曾经赐给他一挂葡萄。陈叔达接过去,揣在袖口里不肯吃。李渊疑惑,于是问:“子聪(字)啊,葡萄很好吃,你为什么不吃呢?”
陈叔达有点窘迫,老老实实站在那里回答说:“我母亲患口渴病,闹着想吃好东西,家里却没有,我想把这串葡萄拿回家给她吃。”李渊听完,泪就流出两行,当即命人送三百匹绸缎到了陈家。可见,陈叔达的确很配得上和刚劲的萧瑀做朋友。
陈叔达年轻时候的一首《自君之出矣》非常有名,道是: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有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诗歌写的是女儿相思之曲,思念的情谊跃然纸上。
然而,此刻,陈叔达和萧瑀却在李世民面前闹掰了。他们相互指责,甚至怒骂。于是有人疑惑,他俩不是好朋友吗,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嘛,就得请我们的封同志解释一下了——
“老封,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嘛,哈哈,翻别人旧账,让他们起内讧不是很好吗?”
“封君,这样对你有好处吗?”
“我很喜欢用微妙的手段翻别人的旧账,尤其是对喜欢和我抬杠的萧瑀。”
这种手段很适合对付萧瑀这样的急性子,封德彝的做法使得萧瑀和陈叔达关系崩裂,先掐了起来。而他自己,则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瞧热闹。后来人们才知道,封同志没有人品,只有才品,是个危险人物。在李世民面前,按照封德彝的设计,萧瑀和陈叔达已经开始愤怒了。
萧瑀诅咒陈叔达五分钟,陈叔达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