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瞬间,密密麻麻的字迹如泣如诉。今日雨打水仙,想起陛下最爱听的《凌波曲》、宫墙梧桐叶落尽,不知塞外战事可平......最后一页胭脂字迹已晕染成痂,唯有来生愿做陌上尘七字,在阳光下刺得他眼眶生疼。

    暗格里的青瓷瓶滚落掌心,封存的水仙种子簌簌洒落。萧景珩忽然想起初见那日,谢清瑶将种子埋在御花园时的雀跃:待花开时,整个宫城都会浸在香里。而今香魂已逝,空留满院水仙在风里低语。

    此后岁岁清明,玉华宫必是满殿素白。萧景珩褪去龙袍,独坐残垣断壁间,看水仙花瓣簌簌落在肩头。老太监们说,陛下常对着虚空轻笑,又忽而垂泪,恍惚在与故人对弈、品茗。唯有那支银质水仙簪,始终别在他的冠冕之上,即便满朝文武侧目,也再无人敢谏。

    某个大雪纷飞的深夜,萧景珩握着谢清瑶的素白罗帕阖目长逝。宫人整理遗物时,发现龙袍内衬绣着密密麻麻的水仙纹样,针脚歪斜,倒像是初学女红的拙作。而玉华宫的水仙,却在那个冬天突然全部凋零,徒留一地残瓣,被风雪卷着,不知去向何方。

    芳魂永镌青史间

    萧景珩崩逝后,继位的新帝遵从遗诏,将玉华宫改建为水仙祠,供奉谢清瑶的衣冠。祠中悬着一幅未署名的画像:素衣女子执壶煮茶,鬓边斜簪水仙,眉眼间尽是温柔,与史官记载中冷厉果决的帝王截然不同。每逢水仙花开时节,总有人见祠内烛火明明灭灭,似有低语萦绕在花影之间。

    百年后,江南文人编纂《虞宫遗事》,在野史卷中记载了一则秘闻:大虞宫中曾有位善种水仙的娘娘,其香魂不散,常化身为白蝶徘徊于御花园。书中夹着半阙残诗:玉骨冰肌何处寻,一簪寒月照宫深。凌波未渡春先老,空留香魄守君心。字迹斑驳,却与萧景珩批阅奏章时的笔锋如出一辙。

    民间则流传着更动人的传说。有渔人夜宿江畔,忽见月光下有男女携手采撷水仙,男子一袭玄衣,女子素裙胜雪。当渔舟靠近,两人化作流光没入花丛,唯余满岸清香。自此,江畔长出大片野生水仙,花色皎洁如雪,乡人称之为相思水仙,言其根虽苦,花却极香,恰似那段藏在深宫岁月里的爱恨痴缠。

    而在大虞皇室宗庙中,后世帝王皆会在祭典时供奉水仙。新帝登基大典上,礼官会在御案摆放素白罗帕与水仙种子——这是唯有皇室知晓的秘仪,亦是萧景珩与谢清瑶跨越生死,留给后人的永恒执念。时光流转,宫墙内外的故事渐渐模糊,但那缕水仙香,却永远留在了大虞王朝的血脉里,诉说着一段关于错过与坚守的千古绝唱。

    香魄千年绕宫墙

    岁月更迭,大虞王朝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水仙祠历经战火焚毁又重建。某日工匠修缮地基时,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鎏金香炉,炉底刻着清瑶私用四字,夹层中藏着半片干枯的水仙花瓣,虽历经数百年,仍泛着微弱的莹白光泽。消息传开,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水仙祠前的青石板路被踏得发亮。

    一位云游道士途经此地,夜宿祠中时,忽见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花影。恍惚间,花影化作男女身影,女子素手轻点花瓣,男子含笑而立,轻声道:当年未能护你周全,如今这满园春色,可还入得娘子法眼道士待要细看,却见光影消散,唯余案头香炉青烟袅袅,萦绕成水仙的形状。

    数百年后,现代考古队在玉华宫遗址发掘出一座隐秘地宫。墓室四壁刻满水仙浮雕,中央石棺内并无尸骨,只放着一支银簪与一卷泛黄的素白罗帕。罗帕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却能用特殊仪器显影——密密麻麻的小字记载着宫中琐事,末尾一行朱砂字迹清晰如昨:若有来世,愿与君共赏江南水仙。

    这则考古发现轰动学界,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地宫出土当夜,遗址周边突然绽放出大片野生水仙。科研人员检测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水仙恋歌简介 >水仙恋歌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