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册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围巾是我织的,冬天快到了,注意保暖。妈妈爱你。
我的眼眶瞬间湿润。母亲病着还熬夜为我织围巾,而我却在这里为一段不可能的感情伤神。我把脸埋在柔软的围巾里,闻到了家乡的气息,混合着母亲常用的洗衣液味道。
那天晚上,我翻开了梵高画册,在灯下一页页仔细研读。当看到《向日葵》时,我想起林教授说过的话:艺术最怕的不是技术不足,而是情感匮乏。梵高用浓烈的色彩表达炽热的情感,即使不被理解也坚持创作。也许,我应该像他一样,把这份无处安放的情感转化为创作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带着画具去了校园湖边。晨光中的湖水泛着金色的波纹,我打开那盒进口颜料,开始画一幅日出。颜料的质量确实惊人,色彩饱和度和延展性远超我用过的任何品牌。画到一半,手机响了。
下周三恢复模特工作,老时间。林教授的短信简短而正式,大赛作品有想法了吗
我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很久,最终回复:收到。正在构思大赛作品,有几个方向想请教您。谢谢。
发出去后,我又补充:颜料很好用,再次感谢。
她的回复很快:不客气。周三可以讨论你的构思。
这种公事公办的语气让我既失落又安心。也许这样最好——保持专业关系,把其他心思埋在心底。
接下来的几天,我全身心投入大赛作品的构思。根据章程,今年的主题是蜕变,要求展现成长与变化的瞬间。我画了十几张草图都不满意,总觉得缺少灵魂。
周三很快到来。再次走进林教授的私人画室,我们默契地维持着表面的专业态度。我摆好姿势,她开始作画,两人都避免眼神接触和私人话题。
你的大赛构思工作一小时后,她打破沉默。
还在想。我保持姿势不动,尝试了几个方向,都不够有力。
说来听听。
我描述了三个构思:破茧的蝴蝶、融化的冰川、废墟中发芽的种子。她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
太直白了。最终她评价道,蜕变不只是形态变化,更是内在的突破。想想你生命中真正改变的瞬间。
我立刻想到了遇见她以来的种种变化——对艺术的重新理解,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但这些能画出来吗
我...再想想。
艺术需要诚实,石子墨。她的声音很轻,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来自艺术家最私密的体验。
我抬头看她,发现她也正看着我。那一瞬间,我仿佛又看到了暴雨那晚在伞下的她——真实而不设防。但很快,那扇窗又关上了,她重新变回那个冷静自持的林教授。
工作结束后,她主动提出看我最近的习作。我拿出手机,展示了几幅最近的创作。她认真地看着,不时给出专业建议,完全回到了导师的角色。
有进步。看完后她评价道,色彩的运用更成熟了。
谢谢您的颜料。我半开玩笑地说。
她嘴角微微上扬:工具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使用的人。顿了顿,她又说,那幅画...我收下了。画得很好。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谢谢。
只是...以后不要再送这种礼物了。她补充道,语气柔和但坚定。
我点点头,明白她的意思。走出画室时,秋日的阳光依旧明媚,却照不进我心底那个隐秘的角落。但奇怪的是,我并不感到特别难过。也许是因为她收下了那幅画,也许是因为她仍在关心我的创作,又或许只是因为——有些感情,即使无法言说,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回到宿舍,我翻出速写本,开始勾勒新的构思。不再是蝴蝶或种子,而是一扇半开的窗,阳光从缝隙中倾泻而入,照亮室内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