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第三个女人
他听了心里难过,他挨近叶丹丹,轻轻地抚摸着叶丹丹的肩头。

    隔壁房间,任可欣也久久睡不着。

    今天发生的事情简直就像一场梦。当她早晨爬出废墟坐在废墟上时,她是做好了死去的准备的,她当时相信她已经无力抗拒死亡的到来。

    作为以历史学为专业的人,通常比一般人漠视死亡,因为他们熟悉死亡,他们研究的对象就是死亡的人,无论是他们敬仰的人,还是他们痛恨和鄙视的人,或是他们因为感觉和自己性情相似而喜欢的人,都是已经死亡的人。死亡的人对于别人来说是死去的人,但对历史学者来说却仍然是栩栩如生的人。熟读人类历史、读过无数死亡故事的他们知道,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一个人当然应当拼尽全力抗拒死亡,应当尽最大的努力逃脱死亡,然而当死亡无法抗拒无法逃脱的时候,一个人又应当心绪平静地迎候死亡,无需再恐惧了。因为在这样的时候,任何呼天抢地的求告、任何怨天尤人的悲愤、任何撕心裂肺的恸哭都是无用的,只是徒增自己的痛苦,使自己的死亡变得更加悲切难堪。在被埋在废墟下的日子里,任可欣一再回想着历史上那些平静迎候死亡的史故。公元262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刑场上临刑的魏晋名士嵇康,请监刑官借他一具古琴,他安然稳坐,神色自若地抚弹《广陵散》。1912年4月14日,撞上冰山的英国游轮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船上一片混乱,已无逃生希望的船上琴师,专心地拉起小提琴,演奏《与上帝同在》。在法国大革命滥杀贵族风潮中的1794年8月28日,24岁的年轻公爵沙罗斯特被押往刑场,他坐在囚车中依然埋头读书,当轮到他上断头台时,他习惯地把读到的那页折上一角,递给行刑者,然后平静地走向断头台。任可欣觉得,在她记得的史事中,和自己的情境最相像的,是1962年秋天在意大利发现的一件事情。一名置业者在翻修他购置的古堡时发现其中有一间狭小的密室,密室中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椅子上坐着一具干尸,面对着桌上一部摊开的《圣经》。人们分析,早年古堡中通常都建有这样的密室,是防备强盗攻入时主人藏身躲避的地方,待强盗撤走后再由关闭密室的仆人打开密室,但可能在那次的攻击中仆人被强盗杀死了,或是仆人趁机卷款而逃了,密室再也无法打开,主人便被困死在密室中,主人是在坐在桌前读着《圣经》死去的。那些天里任可欣常常想,如果房间里有一支蜡烛照明,那么她很可能就像那个人那样坐在桌前读书至死,只是桌上摊开的不是《圣经》,而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吧。任可欣还常常想到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幽默对话:A说:在荒野中如果遇到棕熊时不要转身逃跑,你跑不过棕熊的,你应该勇敢地站着,与棕熊面对面对视;B说:是不是这样棕熊就会放弃攻击,我就不会死了A说:不是的,你将照死不误,不过你将死得很有尊严。每当想起这个段子,任可欣都觉得好笑,心想,是呀,既然跑不过死亡,那么就和死亡直面对视吧,这样死也死得有尊严。任可欣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准备。当时的任可欣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失明,她以为眼前的漆黑是因为被掩埋的缘故,当大约凌晨时分废墟发生了一次塌方她得以钻出废墟时,她仍然不知道自己失明,她以为只是天还未亮而看不见。当她坐在废墟上身体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时,她才突然明白自己的眼睛瞎了。刚刚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惊喜,她再度陷入绝望,她知道尽管她爬出了废墟,但双眼失明的她却无法生存下去。她苦笑,到底还是没有跑过那只棕熊。她想,那么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吧,晒晒太阳,吹吹风,等她消耗完最后那瓶水和最后那包饼干之后,她就躺下,安静地等候那个时间的到来。

    任可欣原以为她是不畏惧死亡的,但是此时,任可欣睡在柔软的床垫上,回忆起今天的情形时,她明白了她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X年:世界失明简介 >X年:世界失明目录 > 第三章 第三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