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后记
    后记

    《红楼梦》这样一部彪炳中华文学史册的不朽之作,多少人为之痴迷,为之投入毕生精力研究,为之苦苦追寻故事背后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甚至为人物细枝末节引申出的问题争论不休;又有多少人探究曹先生未尽故事之续补延演,企望红楼还有更多梦幻般的精彩情节、更为宏大的背景拓展、更深层次的精神昭示。

    《红楼梦》续作曾经是多少文人学子梦寐以求的思索和期盼,然而在巅峰之上的登攀,不是常人所能企及和成就的。在《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谈起续写《红楼梦》,肯定不少人会感诧异,或许很少有人认可。但当您完《红楼再梦》后,不知有何感受想必一切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一切疑虑和漠视随之烟消云散了。因为再梦的演绎,不再缠绵于宝黛情感的纠结,也不拘泥于红学中流派争鸣的观点;不是意欲取代高鹗之续的所谓补撰曹公逸文或改悲剧为喜剧的再续类作品,也不是那些通俗、武侠或大话戏说穿越等颠覆类。再梦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跨越时代的目光审视,融会多维的艺术手法再造,嫁接当代主流思想的梦之新作,全景式地展示了时势演进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背景以及红楼后人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传奇,让读者在欢颜和悲戚中领略红楼悬念的揭示,感受新梦的变幻与惊奇,体会人间爱憎的真真切切,观感官场世道的是是非非。

    再梦虽难圆红楼之梦,却圆了一位七十多岁老人、我的值得崇敬的父亲之梦。再梦寄托了他毕生的愿望和追求。再梦的出版,对他而言,犹如一次万里征程之跋涉到达目的地后的舒坦和喜悦。

    父亲接触《红楼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时值年富力强的他被这部撼世之作深深吸引。文化大革命激风暴雨的荡涤和改革开放大气磅礴的鼎新与发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百感交集的启示。当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也对红楼有了新的领悟和感怀,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和冲动,开始构思、酝酿这部旷世续篇;步入耄耋之年才开始动笔,学习电脑操作,进修诗词格律,广泛《红楼梦》相关材料、红学研究成果及再梦所牵涉的各类知识,还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台州前往苏、扬、宁、杭、绍等地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开展民间采风,历经了旅途的奔波和笔耕的辛勤,尤其是丧妻之痛使他晚年孤身只影。他就是在这般境况下坚持努力,完成了七十余万字的创作,而且成为诗词曲赋的专家,以及电脑应用上的行家里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作为儿子,有感于家父的赤诚和执着,在其初稿撰出之后的五年多来,用业余时间专注于文字的修改、故事情节的推敲与调整、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考证、思想寓意的提炼与把握、各方意见的收集与借鉴,十易其稿,也历经艰苦、分享喜悦。对原著的重新,对各种材料的集结归类,对各个人物的塑造探究,对谋篇布局和文字的思考与校正,尤其是老人那种孜孜以求的心志、畅达无羁的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痴迷而产生的惊人毅力和冲劲,是年龄、专业和其他条件不能束缚的,未尝不会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而积极的感召和示范!

    《红楼再梦》形成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鼓励,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指点,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叶阿东、王建平、张贤连、卢红菊、张国良、陈冬春、柯一鸣、徐晓燕、柯懿(柔亦)、罗正义、赵圣德、金志良、陶忠胜、周汇平等领导、专家、学者、亲友在创作乃至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保证了该书的问世,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做世人多认为不可能之事,乃人生至高之乐。再梦正因为充满诸多不可能因素的挑战,带给创作过程的激奋和欣愉。我想作为作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楼再梦简介 >红楼再梦目录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