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己的人生。
县一中的条件当然比不上长沙的学校,但对占喜来说已经足够好: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拼命吸收水分。
每个月末,占喜都会走三十里山路回家,带回自己在学校省下的生活费,帮父母买药、买粮。每次回去,他都会给弟弟和村里的孩子们讲县里的见闻,教他们自己学到的知识。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占喜拿了全年级第一。喜报传到高家村时,高老汉激动得老泪纵横,把那张薄薄的纸摸了又摸,逢人就说:我占喜娃考了第一!将来要考大学的!
寒假回家,占喜发现村里有了些变化:村小的屋顶修好了,多了几本捐赠的图书;家家户户通了电,虽然时有时无;最令人惊喜的是,县里来了扶贫干部,说要帮村民发展特色种植。
除夕夜,占喜一家围坐在炕上吃饺子——今年的馅里肉多了不少。高老汉抿了一口廉价的散装酒,突然说:占喜,爹想通了。你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扶贫干部说了,明年帮咱家盖新房子,还给我联系了县里的眼科医院...
占喜的筷子停在半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占军兴奋地插嘴,那个干部看了你得的奖状,说你是村里的骄傲,要重点帮扶咱家!
母亲抹着眼泪:都是占喜争气...要不是他有出息,咱家哪能...
占喜低下头,眼泪滴进了碗里。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魏家人的帮助、马老师的鼓励、林老师的引导...是许许多多双手,托着他走出了大山。
三年后,当占喜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时,整个高家村沸腾了。县电视台来采访,乡领导亲自送来了奖金,连多年不见的远亲都登门道贺。
临行前,占喜去了村小的教室。马老师已经退休,但还时常来给孩子们上课。占喜把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贴在了斑驳的黑板旁,对台下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说:
我当年就坐在这里,和你们一样。记住,只要不放弃,山里的孩子一样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北京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占喜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勤工俭学,每月都给家里寄钱。魏家人一直与他保持联系,魏程甚至来北京旅游时专门找过他。林老师则经常给他寄书,鼓励他继续写作。
又一个四年过去,占喜大学毕业了。面对多家知名学校的任教邀请,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到家乡的县一中任教。
为什么大学辅导员不解地问,以你的成绩,完全可以在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占喜笑了笑,想起多年前那篇获奖作文里的话:因为那里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等着有人告诉他们:麦子黄时,自有人来收;少年勤学,终有出头日。
回到县里的第一天,占喜去了已经焕然一新的高家村。父母住进了扶贫搬迁的新房,父亲的眼睛经过手术恢复了些许视力;弟弟占军正在读高三,目标是哥哥的母校;村小有了新校舍和专职教师,再也不用六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
站在村头的高岗上,望着远处金黄的麦田,占喜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二十里山路的跋涉、漏雨的屋顶、苦涩的黑馍馍...那些日子已经远去,但记忆永远不会消失。正是那些艰辛,塑造了今天的他——一个从山村走出,又回到山村的青年教师。
风吹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希望的古老故事。占喜深吸一口熟悉的乡土气息,整了整衣领,向着等待他的学生们走去。
麦子黄了,收获的季节到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