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宗泽卫京之志: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汴京残阳里的孤忠背影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押解着徽钦二帝及三千宗室北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朱雀大街上,百姓跪伏于地,哭声震天。《靖康稗史笺证》载:“都人引领望仙衣,仙衣何日重来归?”这座曾被称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都城,此刻沦为“瓦砾满目,荆棘成林”的废墟。然而,就在这片焦土之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正拄着拐杖,在残破的城墙上步履蹒跚——他便是时年68岁的宗泽。这位曾历任地方能吏、边疆守将的南宋名臣,将在生命的最后十个月里,以“保汴京、复中原”为志,上演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抗争。

    宗泽之死,是南宋初年最具悲剧色彩的历史片段之一。他以古稀之年力挽狂澜,筑城练兵、联军抗敌,却因朝廷主和派的掣肘、战略资源的匮乏,最终抱憾而终。其“过河!过河!过河!”的临终三呼,不仅是个人壮志未酬的呐喊,更折射出一个时代“主战派”与“苟安派”的深刻矛盾。本文将结合《宋史》《续资治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还原宗泽卫京的全过程,分析其战略得失,并探讨其历史意义。

    一、时代之殇:靖康之变与汴京的存亡危机

    (1)北宋覆灭的必然:从“四夷宾服”到“山河破碎”

    北宋的衰亡,早有伏笔。自真宗“澶渊之盟”后,朝廷沉溺于“岁币换和平”的虚假繁荣,军事建设废弛。《宋史·兵志》载:“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法令废弛,教阅灭息。”至徽宗朝,这种积弊已积重难返。徽宗本人“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徽宗纪》),重用蔡京、童贯等“六贼”,推行“花石纲”等苛政,导致“东南民力殚竭,西北边备空虚”。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太宗以“宋纳张觉”为由,分东西两路南侵。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统领,直逼汴京;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统领,围攻太原。此时的汴京,虽有李纲等主战派力主抵抗,却因钦宗优柔寡断,错失战机。同年十月,金军西路军攻破太原,东路军乘势渡过黄河,形成对汴京的合围。

    (2)汴京的战略地位:“天下之根本”

    汴京的存亡,关乎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宋史·地理志》称其“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作为北宋的政治中心,汴京不仅是经济重心(占全国赋税的13),更是“正统”的象征——若汴京失守,南宋将沦为“偏安政权”,失去收复中原的法理依据。

    金人对此亦有清醒认知。宗望在围城时曾对宋使说:“汝等若献三镇(太原、中山、河间),可保汴京;否则,玉石俱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可见,汴京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金人“以战迫和”的筹码。

    (3)危局中的权力真空:二帝被掳与南宋初立

    靖康二年正月,汴京外城被攻破。钦宗亲自到金营议和,却被扣押。二月,金人废黜徽钦二帝,改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北宋正式灭亡。此时,康王赵构(宋高宗)正在河北相州(今安阳)组建“河北兵马大元帅府”,成为南宋政权的雏形。

    然而,新朝的建立并未带来希望。赵构深知金人“必欲灭宋”,为保存实力,他选择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并于五月初一即位,改元建炎。这种“弃中原、守江南”的战略,从一开始便暴露了南宋朝廷的苟安倾向。正如李纲在《论天下强弱之势》中所言:“天下之患,不在金人,而在朝廷之内。”

    二、老将崛起:从磁州到汴京的抗金实践

    (1)宗泽的早年底色:“刚正敢言,体恤民情”

    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元佑六年(1091年)进士及还未完,请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二十章 宗泽卫京之志:壮志未酬,抱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