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石敬瑭割燕云:卖国求荣,遗祸无穷
    “燕云十六州”,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地理名词,承载着无尽的悲愤与遗憾。它为何成为了千年来中华民族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是何人在何时将它拱手相让,又为何这一割让造成了如此深远且持久的遗祸?石敬瑭,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因割让燕云十六州而被后世的许多人视为“卖国求荣”的典型。他的一念之差,究竟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这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的过往。

    “燕云十六州”为何成为千年痛点?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丧失,更是中原政权防御体系的崩塌和民族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开端。当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这一事件如同一把悬在中华民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影响着历史的走向。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后世对他“汉奸”“卖国贼”的争议性评价也从未停止。那么,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深入探究这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的乱世棋局

    晚唐余烬与藩镇割据

    唐朝,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帝国,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让唐朝的国力元气大伤。叛乱虽然被平息,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却越来越弱。藩镇割据成为了晚唐时期最为突出的问题。各个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号令,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在这种局面下,契丹趁着中原内乱,逐渐崛起于北方。耶律阿保机于

    916

    年建立辽国,开始了对周边地区的扩张。契丹骑兵强悍善战,加上其游牧民族的特性,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他们不断地侵扰中原边境,掠夺人口和财富,给中原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五代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更迭频繁,每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不长。各藩镇势力趁着中央政权更迭的混乱,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梁的朱温、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等,都是在藩镇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政权。这种混乱的局面,使得中原政权更加无暇顾及北方的契丹,让契丹得以不断壮大。

    石敬瑭的尴尬处境

    石敬瑭,沙陀族人,最初是后唐的一位将领,担任河东节度使。他身材高大,英勇善战,深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猜忌。李从珂为了削弱石敬瑭的势力,对他处处打压。石敬瑭深知自己在后唐的处境危险,为了自保,他决定起兵反叛。

    然而,石敬瑭的兵力远远不及后唐。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向契丹求援。他派遣使者向耶律德光许诺,如果契丹出兵帮助他夺取后唐的皇位,他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臣,每年进贡大量财物。就这样,一场交易在石敬瑭与契丹之间达成了。

    936

    年,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援助石敬瑭。石敬瑭与契丹联军在后唐的边境与后唐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契丹骑兵的勇猛善战,后唐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后唐军队大败,李从珂自杀,后唐灭亡。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顺利地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后晋。

    二、割地过程——权力与妥协的双重背叛

    “父子盟约”与国格丧失

    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不惜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

    10

    岁,但石敬瑭却尊他为“父皇帝”,并自称为“儿皇帝”。这一盟约堪称历史上最为屈辱的盟约之一。石敬瑭的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原政权的尊严和威望,也让中原百姓对石敬瑭失望透顶。

    这种“父子盟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耻辱,更是整个中原政权的耻辱。在古代,君臣之间讲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三章 石敬瑭割燕云:卖国求荣,遗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