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玄奘西域取经:不畏艰难,弘扬佛法
    在华夏历史的浩瀚星河中,唐朝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恒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唐朝初期,政治上清明稳定,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国泰民安的景象。在文化领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佛教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宗教信仰,在中原大地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由于佛教经典在翻译和传承过程中历经波折,不同版本对教义的阐释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陷入了混乱。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杰出的佛学大师——玄奘,毅然挺身而出,踏上了西行取经的艰难征程。他的这一壮举,不仅彻底改写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更为中外文化交流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一、玄奘生平与早期经历

    玄奘出生于河南陈留的一个书香世家,家族世代为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幼年时期,父亲便亲自教导他学习儒家经典,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早慧的特质,玄奘对经典要义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能力。而真正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的兄长。兄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玄奘经常跟随兄长前往寺庙。踏入寺庙的那一刻,清幽的环境、庄严的佛像以及悠扬的梵音,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深深吸引着他,从此,他对佛教的兴趣愈发浓厚。

    随着年龄的增长,玄奘对佛教的热爱如熊熊烈火般炽热。十三岁时,他正式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开启了自己的佛学修行之旅。为追求更高的佛法境界,玄奘并不满足于在洛阳的学习,毅然决定游历四方,向更多高僧求学。他先后辗转前往长安、成都等地,拜访了众多声名远扬的大德高僧。在长安,他师从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道岳法师讲解深入浅出,玄奘则如饥似渴地聆听,常常就经文中的疑难问题与法师展开深入探讨,其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道岳法师对他赞赏有加。在成都,他跟随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与一众学僧相互切磋,学业大进。在与这些高僧的交流中,玄奘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一般,不断丰富自身的佛学素养。

    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玄奘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时国内的佛教经典大多从梵文翻译而来,由于翻译者的理解和翻译风格不尽相同,导致经典存在版本差异,译文晦涩难懂。更为棘手的是,对于一些重要教义,不同经典的阐释相互矛盾。例如,在关于“心性”的理解上,有的经典认为心性本净,有的却认为心性本染,这让玄奘困惑不已。他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领悟佛教的真谛,就必须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寻求原典真义。

    二、西行前的准备与抉择

    唐朝初期,为防范边疆侵扰,实行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政策,严禁百姓私自出关。玄奘多次向朝廷申请西行取经,却都遭到无情拒绝。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他西行的决心。他开始秘密筹备物资,四处打听,精心挑选了健壮的马匹,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厚实的衣物等必需品。同时,为在西行途中与各国人民顺畅交流,他日夜苦学西域和天竺的语言。在昏暗的烛光下,他常常学习至深夜,逐字逐句地研读梵文经典,练习发音和书写,留下了刻苦钻研的身影。

    起初,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伴与玄奘一同计划西行。但当他们得知朝廷的禁令以及西行途中的艰难险阻后,内心的恐惧逐渐占据上风,纷纷选择退出。面对同伴的离去,玄奘并未动摇,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玄奘独自一人悄然踏上了西行的征程,月光拉长了他孤独的身影,却无法动摇他坚定的信念。

    三、西行之旅:跨越万难

    玄奘离开长安后,一路西行,顺利抵达凉州。凉州作为唐朝的西北重镇,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业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简介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目录 > 第六章 玄奘西域取经:不畏艰难,弘扬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