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49年怎样欣赏中国文学
没有遇着你呢?又如汉乐府里有一首五言诗叫《自君之出矣》。这首诗以“自从君子出去以后”开始,以下述说夫妇间的离情。这诗以后就成为一种体裁,如同“闺怨”之类,都是夫妇离别的抒情诗,所谓“离人思妇”,就是离开家的人,和相思的妻子的。比方苏武的离别的诗: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后来归,死当长相思。”

    结发是小时候梳的辫子。就是从小的时候就做了夫妻,两人的感情是非常甜蜜……所以活着一定要回来,死了仍要永远的相思。还有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夫妇之爱的。唐朝的元稹,有悼亡诗,是哀悼死去的妻子。悼亡诗在中国很多很多(从略)。

    第三,农业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的人们,都以农家生活为最高的理想。比方文人作官,武人出征,而老来总以“归田”为结束,所谓之“挂冠归田”,“解甲归田”。冠就是作官戴的官帽。文人脱了官帽,就归田隐居,武人解了甲胄,也回到农田。所以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里,都有厌倦政治,思归田野的情绪。最有名的是陶潜的《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说,回去吧!田园已将荒芜,为何不回去呢?还有王维,范成大等许多田园的作品。

    文人与农民生活之间,有很深的关系。怎么也离不开的。因着农民聚族而处的生活习惯,中国人就不喜远行,尤其是当兵到远方去,是更不喜欢的。由这一点发生闺怨,或者从军的烦恼的诗歌。再说文人多半是农村的出身,所以农民的苦恼,他们十二分的了解。他们发出呼声,反对不良的政治,反对纳税之重,反对兵役之苦。

    第四,中国人是非宗教的民族。非宗教并不是反对宗教。

    中国没有国教,没有以神道来设教。

    从古天子所祭的是“天”。圣人大人都畏惧天。在古典里所谓的天,并没有偶像,完全是空空洞洞的抽象的东西。孔子也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得罪了天,没法子去祈祷。孔子所说的天,并不是其他宗教所谓之天堂。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教不是宗教。宗教本来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崇拜偶像,另一个是相信来生。在儒教里这两个条件都没有。中国宗教是后来输入的外来的宗教。不过这些都流行于中下级社会的。

    士大夫阶级则往往反对外来的宗教。天子的提倡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唐朝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就是谏天子迎接佛骨的文章。他的《原道》里有句: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他说僧与尼都要还俗,把佛教的经都要烧,佛教的寺都要改为民家。以后天主教,基督教进到中国,人们不说“信教”都说“吃教”。“吃教”是有人以靠宗教来吃饭的意思。因此士大夫的家庭,信教的仍比较的少。总之凡是外来宗教对于士大夫的影响很少。但是像韩愈那样严格的主张,也并不多,普通的士人,却有很宽大的态度,有一个家庭里的人们信仰好几个宗教。彼此不会冲突,也不会发生太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西洋是绝不会有的。汉魏六朝的文人,积极跟和尚来往的不少。文人喜欢和尚的“机锋”,“禅语”,有超脱之趣。有两句诗:

    “壮士晚来宜学道,文人老去例逃禅。”

    军人到了晚年也都学道,文人也到老都逃了禅,都是到了失意穷途,以宗教自解,而不是积极的信奉。中国文人又喜欢旅行参观庙寺。有一句诗:“天下名山僧侣多”。在名山都有好的寺庙,有僧人在那里修行。所以国内的名山多被僧人占领。文人也常常的到那里去游玩,是对于山水的欣赏而不是对宗教的热心。就我自己的观察来说,现在中国一般人参拜神佛的并不算多,除了老人乡愚之外。中国人是“非宗教”的,这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三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三卷目录 > 1949年怎样欣赏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