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元代的戏曲
”、“忆王孙”等九章中吕“粉蝶儿”、“满庭芳”等八章南吕“乌夜啼”、“感皇恩”、“贺新郎”等三章双调“驻马听”、“青玉案”、“减字木兰花”等十九章越调“梅花引”、“南乡子”、“唐多令”等八章商调“逍遥乐”,“秦楼月”等五章商角调“黄莺儿”、“踏莎行”等四章般涉调“哨遍”、“瑶台月”两章(三)出于诸宫调中各曲者二十八:

    黄钟“出队子”、“刮地风”等七章

    正宫“脱布衫”一章

    大石“荼縻香”、“玉翼蝉”二章

    仲吕“胜葫芦”等三章

    中吕“迎仙客”等四章

    南吕“一枝花”、“牧羊关”二章双调“庆宣和”、“搅琵琶”二章越调“青山口”、“凭栏人”等四章般涉调“耍孩儿”、“墙头花”等四章此外还有“快活三”、“四边静”等十章,名虽不见于古词曲,但有踪迹可寻,知决非创造。诸曲配置之法,亦本于宋时之“缠达”,引子后以两腔迎互循环,几成通例。如无名氏《张千替杀妻》杂剧第二折: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叨叨令”,“尾声”。

    以此可知元剧的乐调和安排的形式,大半是旧有而非创造。又剧中第一折必用“仙吕点绛唇”套曲,第二折多用“南吕一枝花”套曲。其余多用“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

    等曲,陈陈相因,不厌雷同,亦是可非议的事!

    (丙)声韵谱,文,和声,是曲之三大成分。文又为律与韵加声韵,是声韵居元曲中之过半数,不容不注意。元人用韵极细。有六字三韵者,如王实甫内云:“忽听,一声,猛惊。”“自古,相女,配夫。”又《冬景时曲》云:

    “臂中,紧封,守宫。”又:“醉烘,玉容,微红。”《重会时曲》云:“女郎,两相,对当。”《两世姻缘》云:“怎么,性大,便骂。”《梅香》云:“不妨,莫妨,我当。”俱三韵六字,稳贴圆当!又有每一曲中叠用一字为韵脚者,如:

    乔梦符《扬州梦》:

    “那吒令”倒金瓶凤头,捧琼浆玉瓯,蹴金莲凤头,并凌波玉钗,整金钗凤头,露春纤玉手。

    无名氏《气英布》:

    “那吒令”咱道是你这三对面先生来瞰我,那里是八拜交仁兄来访我,多么是两赖子随何是说我。

    马致远《荐福碑》:

    “叨叨令”往常我青灯黄卷学王道,铲地来红尘紫陌寻东道,如今十个九个人都道,都道是七日八日长安道。

    元世有《北曲韵谱》。梁廷瓢《曲话》内提到:“周德清作《中原音韵》专为北曲而设。以入声叶入三声……因北方之音,舒长迟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声,凡入声皆读入三声。

    自是风土使然,作北曲自宜歌以北音。德清之书,亦因其节之自然而为之耳。”词曲本里巷之乐,自唐来皆与诗同韵,至元始有专书。可见元人对于声韵之注意!

    大曲以人多为贵,杂剧以人简为乐。但元剧中角色的数目,言人人殊,条举如下:

    (甲)元曲脚色中,除末、旦,主唱为当场正色外,又有净有丑。末有外末、冲末、二末、小末。旦有老旦、大旦、小旦、旦茬、搽旦、色旦、外旦、贴旦等。又有外,或扮男,或扮女,与冲或贴同具一义,即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以年龄论,则又有孛老(俗语老寺,一悖不念子孙)、卜儿(俗语娘儿)、茬儿等。以地位职业言,有若孤、细酸伴哥、禾旦、曳刺、邦老(专饰恶人者)等,则皆有某色以扮之。自身非脚色之名,与宋金脚色同。

    (乙)杂剧中用四人。曰末泥色,主引戏分付。曰副净色发乔。曰副末色主打诨。又或一人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冰心全集第二卷简介 >冰心全集第二卷目录 > 元代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