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偏见,就如同水面波涛汹涌,难以清晰地映照出外界的真实景象。
道家强调致虚极,守静笃,认为只有在内心达到极度的虚空和宁静时,才能真正体察到万物运行的规律。
在做重要决策前,给自己一些独处和静思的时间,排除干扰,让内心沉淀下来,有助于更清晰地感知势的微妙变化。
六、无为而无不为:决断的最高艺术。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求,不做违背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趋势的事情。当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顺应了大道,符合了势的走向,那么结果的达成就会变得非常自然和轻松,仿佛毫不费力。
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修行和体悟。它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内在和谐。
达到这种境界的决策者,其行动往往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他们不会大张旗鼓,却能于无形中化解矛盾,促成合作,达成目标。
顺应自然之道的决断,是一种大智慧。它要求我们放下小我的执着,以一种更宏大、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当我们学会了与势共舞,我们的决断将不再是孤立的挣扎,而是融入了宇宙和谐的旋律,充满了力量与美感。这不仅能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能让我们在心灵上获得一份宁静与自由。这,或许就是决断艺术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之一。
章节十八:利他之心:超越小我的共赢决断
在决断的旅程中,当我们不断提升技巧,拓展视野,甚至开始体悟自然之道时,还有一个维度的升华至关重要,那就是将利他之心融入我们的每一个选择。超越纯粹的自我利益考量,将他人的福祉、集体的利益、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价值纳入决策的框架,不仅能让我们的决断更具道义的力量,也往往能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自己带来更深远、更持久的回报。这是一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共赢智慧。
一、从小我到大我:拓展利益的边界。
许多传统的决策模型,往往聚焦于如何实现个体或组织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如果视野仅仅局限于小我,就可能导致短视、零和博弈,甚至损害长远的发展。
利他并非完全牺牲自我,而是将自我的边界拓展,认识到个体的幸福与发展,与他人的幸福、集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如同水滴与海洋,只有融入海洋,水滴才能永不干涸。当我们的决策能够为他人、为集体创造价值时,我们自身也成为了这个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共赢思维:寻找蛋糕做大的方案。
利他决断的核心在于追求共赢(Win-Win)。它不是你输我赢或我赢你输的零和游戏,也不是两败俱伤的负和游戏,而是努力寻找能够让所有相关方(或至少是主要相关方)都能从中受益的解决方案。
在商业谈判中,共赢思维意味着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润,也关注合作伙伴的利益,寻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团队管理中,共赢思维意味着领导者不仅要实现组织目标,也要关注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共赢思维意味着平衡不同群体的诉求,寻求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与进步的方案。
共赢的方案往往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能够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三、同理心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感受。
要做出利他的、共赢的决断,首先需要具备强大的同理心(Empathy),即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视角。
在决策前,问问自己:
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我会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