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中依旧激荡着在公输坊所经历的一切。一个濒临失传的技艺,因为萧绝的点拨而重焕生机;一个固执的老匠人,因为希望的重燃而老泪纵横;一个迷茫的少年,因为亲眼见证奇迹而找到了方向。这一切,都让她对文化传承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
她转头看向身旁的萧绝。他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眸,侧脸的线条在夕光下显得柔和了几分,平日里那股生人勿近的凌厉似乎也消散了不少。
顾先生,林晓晓轻声开口,打破了车内的宁静,公输师傅和阿羽,他们今天一定非常非常高兴。
萧绝缓缓睁开眼,墨色的瞳仁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深邃。他看向林晓晓,唇角逸出一丝极淡的弧度:喜悦是一时的,希望才是长久的。对他们而言,今天得到的,是后者。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飘向了远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公输一姓,曾几何时,是‘鬼斧神工’的代名词。今日能见其一丝星火复燃,亦算……不负。
林晓晓心中微动:您似乎对公输一脉的历史非常了解,甚至……比公输师傅自己知道的还要多。
萧绝收回目光,淡淡一笑,依旧是那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史书如海,总有些被遗忘的珍珠。偶尔拾得一两颗,不足为奇。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了现实:公输坊只是一个开始。基金会的下一步,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这正是林晓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挺直了背脊,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顾先生,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将公输坊的合作模式和成功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作为基金会未来扶持其他传统工艺项目的范本。同时,周特助之前给我的资料里,还有几项同样面临失传危机的非遗技艺,比如‘宋锦织造’和‘古法宣纸制作’,我想尽快安排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还有,关于‘传习班’的计划。我觉得可以先以公输坊为试点,招募第一批学员。有了阿羽这个成功的榜样,加上新金丝带来的工艺突破,或许能吸引到真正对错金银感兴趣,并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人。
萧绝静静地听着,修长的手指在膝上轻轻叩击。待林晓晓说完,他眼中露出一抹显而易见的赞许。
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且有远见。他微微颔首,传习班的设想很好,人才是传承的核心。不过,他话锋一转,提醒道,公输坊的成功,尤其是金丝炼制技术的‘奇迹’,一旦传开,必然会引起外界的关注。媒体、同行、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都可能闻风而动。你要有心理准备,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应对可能的质疑和干扰。
林晓晓心中一凛。她之前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萧绝的提醒,如同一盆冷水,让她瞬间清醒。
我明白了,顾先生。我会和周特助商议,提前做好预案。
翌日,林晓晓早早来到基金会的临时办公室。经过一夜的沉淀和思考,她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干劲。周敏已经根据她的初步设想,草拟了几份详细的行动方案。
两人正对着公输坊的合作协议细节进行最后的敲定时,周敏的内线电话响了起来。
接完电话,周敏的表情略显微妙:林小姐,锦城电视台《文化探秘》栏目的制片人刚刚打来电话,说听闻我们基金会与城郊一位错金银老匠人达成了合作,并且在技艺传承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希望能对您和公输师傅进行一次专访。
《文化探秘》是锦城本地颇有影响力的文化类深度报道节目,以挖掘深入、视角独特著称。其主持人兼制片人名叫苏浣,是个以犀利和刨根问底闻名的资深媒体人。
林晓晓心中一跳,萧先生的预言这么快就应验了
他们怎么会知道得这么